张元龙 (成都商报评论员)
新修订的《保险法》10月起实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开闸”,有投资机构预测,将可能有超过2600亿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政策允许保险资金进入楼市只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早不入,迟不入,偏偏在现阶段“开闸”入市,或许其中另有玄机。
先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据每日经济新闻昨日报道,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呈现好转态势,同时流动性和通胀压力逐步积累。再具体看看房地产市场,今年最令人瞩目的是央企频频拿下“地王”,北京一块土地拍卖的楼面地价竟然高达1.6万元/平方米!今年国内很多资源都在朝央企转移,处于垄断地位的央企持有了大量的钱,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央企手中,民间投资则大幅下降。
保险资金“开闸”与央企“地王”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不妨看看保险资金进入楼市所能扮演的角色。尽管入市方式细则尚未出台,但在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已经提前定调:保险机构投资不动产主要是购买办公用房、投资廉租房、养老实体和商业物业等等,它的目的是要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保险机构“不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显然,保险资金进入楼市仅仅是要作为一个“购房者”的。为何限定保险资金只能买房而不能介入开发,据说理由是防范风险。可是,不少保险公司此前已经纷纷用“自用”的名义曲线开发了不少大型楼宇,实践证明他们修得也不错,至少不比那些“地王”们差。这些公开的事实为何未进入决策者视线,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其次,根据保险机构投资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的行业管理要求,保险公司买房,必须选资金实力雄厚的交易对象。“有钱有势”手中又有大量土地的央企自然会在保险公司选择房地产投资合作者中处于优先的位置。所以,人们不难推测,卖房的“地王”与买房的保险资金之间背后的逻辑。
一般而言,保险公司投资房地产首先会选择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而不会投资住宅。但写字楼与住宅的价格并不是孤立的,两者有联动效应。按照当前物业估值,2600亿元资金规模相当于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价值的2倍以上,或者天津甲级写字楼市场价值的165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经历7月的调整后,8月北京、上海等地的楼市成交降幅呈现扩大趋势。从这一点说,保险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开闸”可谓“来得正是时候”。可是,保险资金“能进”是一回事,但是否“愿进”,则还要看到时候双方在市场上的博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