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发酵效应
最初韩三平和黄建新并没想过要找这么多明星,只是想找一些人,先把这个项目开启了。韩三平说,起用这么多明星,缘于陈凯歌的一句话:你不妨多用些明星。最终参演《建国大业》的演员中,演过男主角或女主角的一线明星有83个,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个。
看过样片的记者都觉得陈坤是《建国大业》中最令人“惊艳”的演员之一,但当初陈坤拒绝参演蒋经国,是在韩三平的“命令”下,陈坤才出现在剧组第一批公布的演员名单中。陈坤当初肯定没想到,之后会有那么多一线明星大腕不计酬劳出演,并且甘愿跑龙套。
2月12日,《建国大业》召开开机发布会,那一天公布的演员名单起了很微妙的作用:唐国强、张国立、冯小刚、许晴、姜文、刘德华、王学圻等参演,邬君梅、孙红雷、葛优、陈道明、陈宝国、尤勇、冯远征等待定。
《建国大业》剧组发现,当《建国大业》有了20多个一线明星大腕的时候,就有源源不断的演员、经纪人主动打电话来。到了后期,大家都要来客串。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演员争相上《建国大业》的心理:周星驰给韩三平打电话说,我为什么不能在《建国大业》里客串一下啊?听说现在要是不上这个片子,就说明自己不是一线了啊?
明星加入后的发酵效果开始显现,韩三平起初在宣传上并没有太用心,何况《建国大业》的制作周期太短,想做密集性的宣传也不太可能。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一线明星加入的越来越多,赞助商、媒体自己就找上门了,由明星引发的话题也变得源源不断,根本不用他们主动做宣传。
例如,明星“零片酬”,周星驰被拒,其中的高潮当属网上满天飞的演员国籍争议,随后涉及的演员在不同场合纷纷辟谣,而就在辟谣的过程中,《建国大业》被屡屡提及。
由于这些一线明星不断充当义务宣传员,使得《建国大业》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持续传播,将公众观看的热情进一步加温。商业大片的炒作原则“作品事件化、事件话题化、话题传播化、传播持续化”在《建国大业》中被演绎到极致。
尽管是在陈凯歌的提示下,在有些失控的前提下实现了全明星阵容,看到效果的韩三平已经开始在新闻发布会上着手总结工作:“用明星等商业手段来吸引观众是主旋律电影突围的重要方式。当然,现在各种议论都有,我想也好,至少它激发了观众极大的观赏欲望,用明星最浅层次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因此,在商业上,我们走的这第一步就成功了。”
之前所有国产片扎堆上映,不就是为了给《建国大业》腾地方吗,这种行政优势别的影片不可能有。
商业化中的非商业元素
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发行三剑客之一的吴鹤沪对《建国大业》的票房非常看好,在肯定《建国大业》所做的种种商业尝试的同时,他也提及中影及韩三平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今年有42部主旋律影片上映,但大部分都是陪衬,我估计只有《建国大业》和《风声》的票房不错。像《天安门》就非常惨淡,有时甚至是零观众,但这并不表明影片内容不好。《沂蒙六姐妹》也非常好看,但观众就是不愿意掏钱,如果这六个姐妹由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赵薇等出演,情形肯定完全不一样,也会像《建国大业》一样,产生许多话题,吊足观众胃口。现在发公文、利用工作时间、出公款的三公(工)影片太多,特权多有时候就等于没有。这些主旋律影片出现了很强的地方性,哪里拍的哪个地方的票房就高,例如上海热映《可爱的中国》,山东热映《沂蒙六姐妹》。”吴鹤沪说。
在批评过许多主旋律影片商业元素不强之后,吴鹤沪话锋一转,“当然,这里面也有非商业因素。我刚接到相关领导的电话,批评我影院里对《建国大业》的宣传太少。我们还要填写表格,从现在开始就要确定到10月8日放映《建国大业》的场次。这种做法是违背市场的,但我们可以理解。”
吴鹤沪与叶大鹰(《天安门》的导演)关系不错,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劝叶大鹰把《天安门》的档期放在10月3日,而不是现在的9月3日,理由是现在放映不会有舆论的支持,大家都在追捧《建国大业》。但10月3日则不同,10月1日,胡锦涛主席登上天安门的一幕,会成为10月2日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10月3日再看《天安门》会更有热情。而不像现在,成为匆匆过客。
吴鹤沪比喻说,这就像吃瓜,如果先吃西瓜再吃哈密瓜,两个瓜都会觉得甜。但如果反过来,西瓜就没味道了。“但叶大鹰跟我说,自己也没办法,何时放映得由中影说了算。”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将此称为中影的霸权。“中影垄断电影的制作、发行、进口,集公司、政府、行业协会为一体,是绝对的寡头垄断。之前所有国产片扎堆上映,不就是为了给《建国大业》腾地方吗,这种行政优势别的影片不可能有。”这位人士不愿透露姓名的原因,同样是迫于中影的行业地位。
其实就营销手法而言,《建国大业》并无新奇之处,开创性的做法是用商业化的手段推广和发行主旋律影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