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一出来,观众说:唐国强!
国母“宋庆龄”一出来,观众又说:许晴!
“……”一出来,观众说:……!
出现数“星星”的情形早在张秋子的预料之中,她自己也是被一系列噱头“领”进了电影院。之前,张秋子对这种主旋律电影不感兴趣,觉得太脸谱化,没有观赏价值,看这类影片甚至会被朋友嘲笑。上次她看主旋律电影还是15年前,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但此次却对《建国大业》充满期待,公映第一天就踏入了影院。“我之前很好奇,看完后觉得跟印象中的主旋律影片不一样,完全就是一个商业片。”
如果大多数观众像张秋子的观感一样,而不是把《建国大业》看做由一群明星引发噱头的献礼片,韩三平就成功了——成功地开创了一种主旋律大片的商业模式。当然,这个结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论证,不过,从开拍到现在,《建国大业》已经充分表现了一种商业范儿。
韩三平认为,仅凭中影,只能保证《建国大业》政治上的严肃性,而做不到商业性和娱乐性。
“韩三爷”的“号召力”
从选定导演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建国大业》被逐渐打造成商业盛宴的必然性。
2008年10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董事长韩三平亲自披挂上阵,之前他已经有18年没有亲自导戏。出任《建国大业》的导演是上级领导任命的,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原来拍过《毛泽东的故事》。
不过,韩三平导片子的能力很难评说,因为电影史上提及的必看电影并无他的作品。但他的江湖地位无人能及,中影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帝国,韩三平是这个电影帝国的一把手,在业内被称为“韩三爷”。
与江湖地位同等重要的是,韩三平还是抓经营的好手。当选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入选理由中,票房是贯彻始终的关键词:从《无极》、《投名状》到今年的《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的这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
与韩三平联袂执导《建国大业》的黄建新,虽然近四五年来少做导演,多做商业大片的监制,但却是拍过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谁说我不在乎》……
“韩三平执导策划过主旋律影片,而黄建新有反叛精神,他执导的作品里,都举重若轻地留下了强烈的‘非和谐’锋芒。因此,韩三平与黄建新是拍《建国大业》的绝佳组合,别人替代不了。”多年追踪电影报道的邵岩说。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组合也是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开机前十几天,一个仓促搭建的电影主创团队成立了。当时,没有人能预测出这个献礼片未来能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他们深刻体会到的只是莫大的压力。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是 “全方位的、立体的、纪实色彩很浓的、正面表现新中国建立过程”。韩三平不止一次告诉媒体:一般这样的电影需要20个月的周期,包括五六个月的酝酿,四五个月的筹备,四五个月的拍摄,五六个月的后期。但是韩三平从拿到剧本到影片公映,只有十个月。
“后来,韩三平又把香港寰亚和英皇集团拉进来,作为投资方。韩三平认为,仅凭中影,只能保证《建国大业》政治上的严肃性,而做不到商业性和娱乐性。”邵岩说。
商业大片的炒作原则“作品事件化、事件话题化、话题传播化、传播持续化”在《建国大业》中被演绎到极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