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韩万宁
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四楼嘈杂拥挤的交易大厅里,从早晨7时开始,交易员们会陆续来到各自的交易池里,开始一天的忙碌。通过他们,成百上千亿的资金每天在各个交易品种间流转。拉里·宋就是这些交易员中的一个。
作为长年工作在CBOT交易大厅里的国债和农产品期货交易员,拉里对金融期货有着一般人无法感知的领悟。日前,他向新华社记者谈起了去年9月中旬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他亲身感知的金融危机。
现金最安全
“我在CBOT做了12年的交易员,所谓的危机也经历过几次,但这次无疑最为严重,”拉里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在危机最为恶化的时候,很多基本面和技术面的消息和指标都已失灵,对市场走势进行判断的惯常方法已很难适用,因为大家都已处于恐慌状态。”
拉里解释,一般而言,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本性,股市和国债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即股市低迷时,资本更多地流向风险较低的债市避险;反之资本则弃债市而入股市,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危机全面爆发初期,这一效应已基本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股市和债市双双下跌。
“投资者对市场已失去信心,唯一让他们感到安全的就是手中牢牢抓住现金。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当时美国经济极度糟糕,美元(汇率)依然大幅上涨。”
市场恐慌情绪的弥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成交量下降。据拉里介绍,他平时下单每张大约200至300手,但危机严重时每单交易量只能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此外,由于产品价格波动过于剧烈,显示器无法完整地显示近一段时间来的图形走势,直接导致一些交易品种在某一时段无法交易。“市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你根本跟不上。有时你在电脑屏幕上都找不到坐标原点,”拉里感慨着。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