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经常出现的季节性波动相比,今年1月的通胀压力有所减轻,这缘于春节前食品价格较为平稳。而食品价格占我国CPI约三分之一,是影响我国通胀水平的最大短期因素,猪肉价格又是食品价格的最大决定因素。近几个月来,由于猪肉产量从2013年的低谷中回升,价格也有所下滑。虽然临近1月底时鲜果鲜菜价格开始攀升,但猪肉价格的下降足以抑制整体通胀水平的上涨。商务部网站公布的周度数据显示,1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仅有一周为环比下降,其余三周均为环比上涨;而猪肉价格则连续四周皆为环比下降。
虽然这种低通胀通常可能会让政府安心开启信贷闸门,但考虑到对我国债务负担日益加重的担忧,政府现在还不太可能开启这个闸门。在当前的通胀和实体经济环境下,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将继续保持稳健,不会太紧亦难言太松。
笔者认为,从控制通胀和争取改革空间的角度来看,CPI下降当然是正面信号,但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来分析,CPI下降幅度太大则未必是好事。当前CPI下降有可能意味着当前经济过于疲软。具体反映在PPI上,1月PPI同比下降1.6%,降幅要高于去年12月的1.4%。PPI连续第23个月下降,既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结果,也是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结果。PPI在近两年时间里一直在同比下跌,表明当前工业生产形势难以乐观,仍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和工业增速及PMI的黯淡表现也是相吻合的。
虽然今年1月的外贸进出口超预期回升,同比增长7.3%,而此前的市场预期基本在3%以下。但是综合分析今年的国际经济走势,发达经济体市场复苏,新兴市场普遍承受资本流出的压力,乱象频出,似乎已在暗示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向传统的发达市场回归,外贸出口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方向。此外,考虑到近年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小,今年的外贸复苏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或许有限,但将令中国承受一定的资本流入压力。无疑,据2014年将近两个月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显示的信号,暂时还难以形成稳定的乐观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CPI下降从侧面也印证了当前消费动力不足。虽然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里,消费和旅游市场增长平稳。商务部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正月初一至初七(1月31日至2月6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6107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3.3%。但是从消费转移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弱点一览无遗。据相关统计,中国境外游客购物支出超过了总消费的三分之一。出境旅游消费繁荣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弱点,警示未来中国经济必将经历调整。中国人的消费转移——海外消费取代国内消费,更大原因是由于中国多年来通胀高企,且税负名目繁多,再加上人民币在很多国家大幅升值。中国的物价水平不仅使百姓买不起房,令制造业缺乏竞争力,而且也使消费支出转移至海外。
可以肯定,中国的物价将不可避免地在某一阶段经历重大调整,首先需要调整的可能是人民币汇率。这两天人民币汇率的急速贬值,已发出了确切无疑的信号。而对国人来说,感受最深的还是人民币的“外升内贬”。自人民币2005年汇改至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35.7%;而同期我国的CPI年均上涨3.1%。从外部看,人民币兑美元在不断上升,拿着人民币能购买更多美元商品;但在国内市场,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在不断下跌,不论是买服装还是买房子,人民币的内部购买力整体上不断走弱。对此,央行也是认可的。央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币的外升内贬正在造成财富的不断输出。至于形成人民币外升内贬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民币汇率的扭曲,本来两种本币的价格应该一致,但在现实中发生了偏离,表明存在人为干预市场的行为;二是人民币购买力和物价统计有较大误差,尤其是价格水平的统计不能反映实情,致使汇率应贬未贬。这两种因素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而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实际结果,是鼓励更多的资金流向国外,其实质是中国在对外输出财富。
不论怎么说,人民币“外升内贬”都是背离立足内需的经济发展根本点的,尤其在2013 年消费增速比2012 年显著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显著下滑,2013年的月度增速下滑到2005 年水平的情况下。无疑,中国消费型社会的建立、消费环境的改善,高度依赖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必须切实加快推进步伐。
我国的物价将经历重大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是亟需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体系。过去10年间,我国食品价格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显示了更快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食品平均价格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5倍,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菜类价格年均涨幅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3.06倍,粮食、水产品、蛋类价格涨幅分别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8倍、2.6倍和2.5倍,水果价格涨幅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1倍。何以如此,原因众多,除了供求矛盾、成本推动、资本炒作、国际市场和政策推动等原因外,区域性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影响更为巨大。有调查显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所有的蔬菜批发市场都称他们的菜是从山东寿光买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产地进来的。这意味着部分农产品在搬上百姓餐桌之前已在公路上运输了好几千公里。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已成农产品价格高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已有提议要求国家发改委在新近启动的区域发展规划上嵌入区域蔬菜等食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规划,并希望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大力参与围绕全国主要城市群规划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其体系,并在信息服务、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等领域给予种植户和农产品经营企业以帮助,从而形成全国性和区域性互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