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也无法在金融海啸独善其身。2008年11月,为了应对订单的大幅下降,巴斯夫宣布暂时关闭全球范围内大约80套装置,并同时降低了大约100套装置的产能。
但与此同时,巴斯夫采取收购、整合等多种手段应对危机,并为危机后时代的增长点做好积极准备。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巴斯夫执行董事会成员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详细介绍了巴斯夫的危机生存术。
《21世纪》:巴斯夫是怎么调整你们的全球产能及投资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的?
薄睦乐:2008年11月,为了应对订单的大幅下降,巴斯夫宣布暂时关闭世界范围内约80套装置,还要求约100套装置降低产量,用来避免产能过剩。这样我们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才得以增加,2009年上半年尽管收益明显下降,我们可为运营活动提供的现金仍达到36亿欧元。
虽然现金增加,但我们必须指出仍没有看到稳定回升的信号。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销售额是247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3%。由于汽车和建筑产业市场需求疲软,化学品、塑料和功能性解决方案业务领域的销售和盈利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21世纪》:巴斯夫一直致力于环保和节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将给巴斯夫带来哪些新的商业契机?
薄睦乐:巴斯夫相信,化工企业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部分,而且是缓解相关担忧的重要合作伙伴。
以中国为例,至2010年,中国计划建造占地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的新节能建筑。采用巴斯夫先进的隔热技术,例如将聚氨酯泡沫应用于屋顶和外墙,使用双层玻璃聚氯乙烯(PVC)边框的窗户,房屋就可以大大地降低能耗。1980年代建造在上海虹口区的一幢5层楼房,经此改进后节省了70%的能耗。正是这些高能效产品为巴斯夫创造了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的创新科技可以替我们的客户减少车辆和生产基地的排放量。
2008北京奥运会之前,巴斯夫与中国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商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改进了首都北京的1000辆公交车。巴斯夫还运用其一氧化二氮(N2O)降低技术,协助中国石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减少了超过1000万吨二氧化碳,也就是中国辽阳的己二酸工厂一年的排放量。
《21世纪》:巴斯夫一直注重创新,在华有7个研发中心,其中5个设在上海。您认为在中国哪些领域将是未来研发的重点?
薄睦乐:巴斯夫研究和开发部门在全世界总共有超过8900名员工。全球范围内,巴斯夫采用了跨区域的方式,开发5个增长群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能源管理、纳米技术、白色(工业)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和原料变化。
在大中华区,我们有大约120名员工(其中20名在台湾)在7个研发中心工作。上海浦东基地新开了4个实验室,已经成为我们在大中华区研发的设施和产能中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