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于丹:我们不能“富而不贵”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2/11/23 16:46:02   
>> 相关新闻链接
·茅于轼:财富创造与金融改革 ·专家建议:应实现养老金多元化投资
·银行业“掌门人”畅谈中国银行改革与科学发展 ·国资委主任王勇:国企效益不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
·专家称中国养老金多存银行 10年缩水近6000亿 ·金岩石:从纳斯达克看中国创业板
·专家:破垄断或是改革突破口 要使阶层上下流动 ·吴敬琏:新一轮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
·厉以宁:未来农村种田的将主要是三种人 ·巴曙松:民间资本流向服务业 矿产投资或洗牌

  “我们不缺少墙上的文明、博物馆的文明和文明遗产,我们其实真正缺少的是化入民生的一种文化权利和生活方式。”

  从醒来到入睡,于丹每天的日程被精确到了分钟。她的随身包里总是带着一个手机充电器,她笑着解释说:“太忙了,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电、不黑屏、时刻做好准备。”

  于丹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视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之一。她正在做的工作是让文化能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起到一些作用。

  对于十八大召开后文化领域应有哪些改变,作为十八大代表的于丹坦言,“改变富而不贵”、“如何使文化权利平民化”等问题都是她关注的方向。

  “富而不贵” 的我们

  对于文化建设,于丹最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文化制度的健全,特别是给多元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二是文化权利的平民化,文化教育权利的实现,特别是平民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分享传统文化。

  于丹表示,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大国可以是一种规模,但是强国是一种实力。我们的文化资源虽然多,但是它还存在着一些文而不化的现象。

  “《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要观察了解世间百态,用一种价值观、思想理念去治理天下,这就叫文而化之。我认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很多事情站在了起点上,但做得都还不够到位。”于丹说,比如,社会的富贵阶层出现了吗?“我认为是富而不贵”,财富在数字上体现出来了,但是生命的尊贵,包括人们的悲悯之心和公民应有的担当,以及对于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等,是缺乏的。

  “我们不缺少墙上的文明、博物馆的文明和文明遗产,我们其实真正缺少的是化入民生的一种文化权利和生活方式。”于丹说。

  用文化解决现代都市病

  近些年在海外讲学过程中,于丹到过许多国家,她说,无论身处巴黎、纽约、东京还是上海,在街头吃到的东西,各种餐食都是大同小异的。“人们饮食的口味越来越能够趋同交流的时候,文化的口味也会越来越接近,你会发现,相比于村落,都市的相似性很高,所以,都市越来越有一种失落感,都市不再有原乡人,都市人是没有故乡的。”

  “越是乡村,越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态;中国东北森林里的猎户跟云南水边的人家,那是天壤之别。可是都市呢?越是现代文明,就越是批量复制的都市,”于丹说,“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就是都市病,要用各国的文化和哲学去解决中国的都市病。”中国的农耕文明在都市化进程中可以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农耕文明中找到很多安顿的。中国人在土地上放下自己的种子、自己的子孙、自己的希望,中国人的这一套土地体系很重要,它让我们有归属感,让我们知道生活的秩序在哪里?”

  如何让习惯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在都市化进程中不斩断文明根脉?于丹表示,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庙会、唱戏,还要文而化之,让文明跟每一个人的生活挂起钩来,比如喝茶、下棋、读圣贤的经典,让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回到农耕文明的节奏,能够在心里找到一份安详。

  “中国不是下一轮的话语中心”

  迄今为止于丹的《<论语>心得》已经被翻译成了36国语言,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有售,于丹所到之处的讲座几乎场场爆满。

  “我认为,现在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一方面抱有强烈的好奇,一方面抱有强烈的成见。”于丹认为,怎么样沿着西方受众的好奇心去消除成见,需要中国人更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流,而不是武力的征服或是强烈的文化说服。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用着急去证明自己,用自己的文化去包容、去建设才是最好的态度。

  “我不认为中国是下一轮的话语中心,我认为世界正走向一个多极文化的时代,我们能够作为一种有机的因素,在世界文明中去生成一个蓬勃的新生态,这就已经很好了。”于丹说。

  在海外讲学时对于那些带有偏见或是棘手的问题,于丹从不会用“不知道、不清楚”来搪塞,相反她会心平气和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或是用东西方文化特质中的对比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于丹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自己的从容和典雅,被人家问急了,就算是剑拔弩张地把人家制服了,其实也是输了。

  中国作家的“硬权益”和“软系统”

  前不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一直被认为是“缺少经典”的当代文学界为之振奋。

  对于莫言的获奖,于丹觉得,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国际的一大步,开始跟国际接轨了,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的当代文学在世界获得了认同还为时过早。“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已经站在了规则的格局之内。”于丹说。

  “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规则上与国际接轨,给予作家更多的保护和鼓励,能够用好的机制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于丹说。

  于丹认为,中国对作家的保护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硬权益”的保护,就是在版权的维护上。第二个方面在“软系统”上,就是要鼓励文化意识的多元化。实际上莫言的很多题材,之所以受到国际好评,就是因为他从人性、从社会变迁入手反映了中国大地的变化。

  无论是莫言还是于丹,他们的畅销书都长期遭受着网络侵权和盗版书的困扰。于丹表示,自己的《<论语>心得》正版卖了600多万册,盗版书居然达到2000万之多。

  虽然身份很多,于丹说,老师是她最钟爱的身份,因为文化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文化是一种涵养,而教育是一种传承。于丹的理想是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动词文化的过程,就是去做文而化之的工作,“我估计这个够我做一辈子。”于丹说。记者 张璐晶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