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美国财政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8年美国持有的海外证券的初步调查数据。调查显示,美国持有的海外资产总额约为4.3万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其对外资产总额下降了41%),主要集中在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欧盟国家。其中2.7万亿美元是海外股票,1.3万亿美元是海外长期债券(期限大于一年的债券),0.3万亿美元是海外短期债券。而美国持有中国内地股票和债券资产总额却只有550亿美元,其中股票为530亿美元,长期债券20亿美元,就资产比重而言排在第20位。相比之下,中国持有超过1.60万亿的美元资产,其中,8000亿美元是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其规模排在世界的首位。从中美互相投资的悬殊力量上,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美国目前的对外资产结构反映出美国当前的全球化渗透战略。美国主要通过对海外企业和机构的控股来控制财富创造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主动权。也就是说,一方面美国企业不得不移师海外,通过直接参与管理企业的方式来提高美国国内不具备的“成本优势”。在这个方面,中国目前不具备优势,美国因为自然和文化“距离”等客观因素又没有成本上的鲜明优势,所以,自然对中投资就会受影响;而美国在美洲经济圈的新兴市场国家巴西和墨西哥中投资的规模则比我们多得多。
另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控股权争夺,分享对方企业和机构高速增长的利润,保持美国在研发、生产、销售乃至最后的财富管理,即金融业等财富创造的所有环节中的国家竞争力和利益分配的主导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品牌和市场培育及服务能力,也没有完善的“投资者保护环境”,那么,美国海外投资的“高风险”就无法得以“对冲”和规避。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市场对美国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
其次,美国出于流动性保障目的,在海外进行短期债券投资的规模较少。这是因为今天世界上能够达到像美国国债市场那样的流动性保障能力的地方几乎不存在。
第三,美国的长期债券中既有追逐收益的一面,也有出于对自己经济圈内的盟友,如日本、巴西和墨西哥等国“战略”上支持的需要。就是因为靠这些“盟友”稳定的支持,才弥补了美国国内产业空洞化和某些方面应急能力不足的缺陷。
当然,中国目前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美国想来中国进行上述全球化战略的投资布局也不太可能。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程度的提高和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善,美国对中投资的比例一定会和其他国际资本一起迅速提高。
不管怎样,从去年8月份开始,美国华尔街的一些“金融大腕”接二连三地倒下,使得美国社会上下和海外投资者对曾经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美国金融体系失去了“信任”,美国金融机构开始大面积地收回海外资产以弥补自己在国内因为被卷入次贷危机而丧失的巨大流动性,这也是导致2008年美国对外投资迅速下降的根本原因。而且,41%的减少再次证实了这场金融风暴不是简单的债务危机,而是一场投资信心缺失的“流动性危机”。那些资本账户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去年下半年由于流动性危机的蔓延,大量外资的轻易地撤离,导致了它们的股市、楼市,甚至汇市都受到了重创,形成了和美国“同步”恶化的金融危机态势。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由此出现的“企业不投资、不还钱;消费者拿不到钱,没有消费欲望和能力;金融机构惜贷和拼命讨债”这种严重缺失“流动性循环”的危机状况,以及为了尽力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各国政府齐心协力,甚至“无奈地”向市场注入巨额的“流动性”。可以说,世界各国在帮助美国克服对外资产出现“真空”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