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政治局年中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稳增长”后,时至今日,无论是从8月中央高层的调研考察,还是各部委以及地方已经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看,都可以发现,稳增长的大幕已经开启,有关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举措将相继出台落地,而这其中又透露出哪些经济变量呢?
首先一马当先的是投资。7月底到8月初,地方率先掀起了投资的热潮,覆盖东部沿海的宁波、南京,中部地区的湖北、长沙以及西部地区的贵州等地,有媒体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已经达到约7万亿元。9月5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在。对于这一轮万亿投资,资本市场也给予强烈的回应,7日沪指报收2127.76点,并以上涨3.7%创下8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结束连跌态势,足可见投资的带动效应。
与此同时,8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广东就当前经济走势特别是稳定外需、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进行调研,强调指出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条件。此后,有媒体透露,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新一轮维稳外贸增长的政策,新政将涵盖质检、通关、信贷、保险等多个方面,个别行业的出口退税率或将调高,新政最快有望在本月出台。
而在扩内需方面,据了解,多部委已完成对消费相关领域密集摸底,预计年内将迎来促消费新政密集发布期,其中信用消费将成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近期也频频释放内贸“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的消息,旨在发挥内贸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等方面的作用。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三驾马车”又将站在新一轮的起跑线,蓄势待发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这其中,“三驾马车”的此番发力,较之以往会有着什么不同,如何突破原有依赖政府主导投资、出口受外部影响波动大的传统路径,真正实现转轨,为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注入更多的增长动力和活力,或许更值得关注。
从投资来看,这轮投资的方向依然还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要着重体现投资的效率和资金来源上,激活民间投资势在必行。目前,各部委已经出台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广东、武汉、宁波等地也都出台了地方版扶持政策,尤其体现在引导民资要进入垄断领域方面。但这些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是缓解目前的燃眉之急,还是一种长效机制?能否真正实现落地执行?这些都仍有待观察。
在外贸出口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外向型模式和粗放低成本竞争已经走到尽头,外贸必须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型。如何在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同时,更好的优化出口结构以及提高产品的品质?对于出口企业遇到的诸如税费、金融以及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如何从点到面的解决?体现出政策的针对性、持续性和预见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当下及表面。
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连续下滑,投资和出口表现低迷,只有消费保持平稳态势。而在内需拉动上,我们不仅需要不断深挖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拓宽消费领域,更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让人们敢于消费减轻后顾之忧,同时还要有能力消费,这表现在最低工资收入标准的提高以及如何推进收入分配的改革,以更为系统的方式去解决内需提振的问题。
对于当期的中国经济形势,稳增长是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刚刚公布的8月份各项经济数据,不容乐观。中央高层也曾多次提出要实现经济由政策刺激到向内生自主增长的转变,尤其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大规模拉动消费不现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次稳增长路径的初显,与其说是“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不如说是一次重新转轨调整的契机,应表现出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的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如何让转轨顺势而为,这将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和决心。
责任编辑:cpr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