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外资比中资动手早
私人银行真正进入中国则是近几年的事。2006年,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以及银行业的开放,各金融机构都瞄准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批富人”,纷纷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同年8月6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两天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开业。
2011年7月,中国银行与英国《欧洲货币》杂志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在中国有129家银行机构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包括五大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储银行以及16家在华运营的外资银行。
目前,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经从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管理资产规模也大都在千亿级别。据中国银监会统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
而在中资银行动手之前,外资银行早已瞅准了这块蛋糕。2005年9月26日,瑞士友邦银行有限公司进驻上海,设立了我国首个境外私人银行代表处;2006年1月10日,埃德蒙德洛希尔银行在法国成立代表处;2006年3月28日,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在上海正式营业,私人银行正式“登陆”中国内地。截至2010年末,在中国取得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中有37%在中国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
中国的私人银行还不能等同于财富管理
除了国内外银行纷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外,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并通常将这块业务称之为“私人财富管理”。
从表面上看,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都是给高净值客户提供私密的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持有牌照的不同又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不同。
高华证券私人财富管理部执行董事刘志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业务分离,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不能直接参与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因此金融机构通常都只有一种牌照(UBS除外)。
《201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受经营范围的限制,我国私人银行无法完全通过自有产品来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外资银行则在人民币业务上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阳光私募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对私人银行形成了有效补充。私人银行也通过和这些机构进行合作,将各类产品集合起来,实现差异化业务经营。记者 李小晓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