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主持人问我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我选择了“惊弓之鸟”一词。
自去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恐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温总理首先提出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全球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首先要解决的正是树立信心的核心问题。然而信心并没有由内在的自生因素而建立,完全依赖于外部的政策因素打强心针来维系。于是就如同“惊弓之鸟”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群起而飞、慌乱一团、四处逃窜。
30条的出台、四万亿的投资都像在打强心针,但经济的脉搏并未因此而跳动。去年的12月和今年的1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低点,信心并未真正建立。
年初的各种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再一次注射了更强大剂量的强心针,在看到众多利好消费和货币巨大的投放量之后,市场交换开始活跃了。尤其是流动性推动了股市的恢复,减税、减息刺激了商品房市场的交易量。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从下行转入了上行的轨道。然而除听从政府指挥的公有经济和银行之外,民间经济仍处于困难与观望之中,大多数企业仍对未来信心不足或心有疑虑。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可以看出,国家、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大、国有经济与政府有投入的部分增长加速,但民间投资,特别是房地产的投资仍处于低迷状况、回升缓慢。
政策的倾斜向两端发展:一是,向国有、公有倾斜,如十大振兴计划中的做大做强,消费落后产能中的国进民退,“铁公基”的投入等。二是,向个人消费倾斜,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小批量汽车减税、降低房贷利率、二手房交易减免税费等等。银行信贷追随政策的导向,同时向这两端疯狂的扩张,于是可以看到政策确实在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中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一头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加快,以投资拉动的GDP增长迅速从低向高爬行。一头是消费增长加速,尤其是拉动了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但问题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并没有在货币猛增中受益,中小企业的投资信心也没有恢复,他们并没有敢在前景并不明朗中加入到投资的快速增长之中去。
当股市与楼市略有恢复时,最能证明信心并未完全建立的正是那些风吹草动的草木皆兵的恐慌心理作用。
当货币信贷加大时,流动性推动了股市,但资产价格的恢复性增长在一片通胀预期声中撞上了天花板,流动性加大时央行必然逆市调节的压力成了防通胀的风向标,所以才有了“微调”之声刚出,股市应声而落的情况。央行只好“夜半鸡叫”非工作时间也要发个声明,随后数位部长出面强调政策不变以保持股市的稳定。
当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着楼市的销售回升时,房价的上涨又在一片“民意”的叫骂声中撞上了“三八线”,天价地也更引发了泡沫的担忧。房价上涨时,央行必然逆市调控的传统成了抑制需求的风向标。“二套房信贷”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立即让市场中的交易出现了增速下滑,并给刚刚好转的市场以极大的打击,将让尚未恢复的投资增长持续处于低速之中。不管银监会和银行是否承认这种政策的变化,现实中已对交易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当实体经济的指标并未在前七个月中给社会以惊喜时,上市公司的中报和政策的变化再一次让股市出现了暴跌、出现了150天内的最大单日降幅。自然灾害、钢价的大起大落、猪肉价格的变动、行政管制的垄断价格上涨(水、油、电、汽等)任何微小的变化都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过去并不被社会所关注和重视的信息都会在股市与楼市中引发“地震”,也曾出现过多次消费的误传而引发的波动。
脆弱的经济基础、脆弱的政策环境、脆弱的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相互叠加让“惊弓之鸟”们忘 记了“坚持就是胜利”,而牢牢的记住了“范跑跑”,每当遇到“空弦”之声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跑为快。楼市的跑也许不能及时的暴露,但股市的跑则会在一天之内、数天之内就会水落露出两脚泥。
如果“跑”占了上风,那么对中国经济正在恢复性增长的打击就会极大,并可能引发经济增长中的回落与波动,这也就是中央连续多次强调政策不变的原因。然而市场并没有对政策的不变表现出信心,信贷规模的快速下滑、产能过剩的结构调整、地方城市的公共价格上调、国家发改委的多次稳定价格的“禁令”都成为影响市场信心的因素。
许多国家城市广场中的鸽子知道不会受到人的侵害,因此就无忧无虑的在行人的头上脚下穿行。稳定的预期让人与鸽可以和谐共处,反之在没有明确动物保护预期的狩猎区中的动物则一定会是“惊弓之鸟”。
去年是政策多变的一年,今年仍是政策多变的一年,连续两年都处于政策多变的调整中的市场又怎么会有稳定的预期呢?多变就是“惊弓”的前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不变”的定心丸成为亚洲各国或世界各国可以充分相信的预期,也成为战胜危机的信心支柱。而今天市场还没找到一个可靠的政策预期,反而看到的是一张上了子弹拉满了的弓。短期政策的效力随时间递减、财政投资的效力递减、货币宽松政策的规模下降效力递减、外资出口尚未转正……靠什么稳定预期还是个未知数。
当市场化的经济面对行政干预和政策调整多变的泛滥时,所有的短期救市政策就会被不利的变化所淹没。当短期政策面临到期时,市场并不知道后续的政策是向左还是向右。太多的管理部门并没有统一在一个政策导向的集合之内,让市场不知道听谁的。非文件公开透明的“电话指挥”和中国特色的“窗口”指导,给民众一个政策高深莫测的“潜伏”悬念,让尚未从恐慌中走出来的“信心”再一次面临考验。“惊弓之鸟”也许将成为一种常态,经济的动荡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稳定”是中国政府常挂在口头上的政策特征,但“稳定”的基础并不“稳定”,缺少了“信心”支持的中国经济不但没有“稳定”,反而是加大了波动的振幅。事与愿违正在于当政策向让市场人鸟和谐共处时,却拉着一张满弦的弓,鸟也就不敢安家乐业了。
放下政府高举的弓,才是和谐共处的前提条件。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