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初现
前几年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钱多人傻”、“逢拍必举”的资金追逐场面,今年秋拍已经很难看到了。即使与今年的春拍相比,秋拍中的许多价格也已经趋于理性。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来自著名收藏家尤伦斯收藏的刘野作品《齐白石肖像》成交价为1410万港元成交,相比今年保利春拍的“孪生兄弟”《齐白石知道蒙德里安》的成交价2912万元人民币差距甚远。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王怀庆、陈逸飞、刘野、张晓刚、岳敏君、余友涵等人均有作品流拍,在佳士得历史上应属罕见。
相比当代艺术专场的流拍,传统的中国瓷器工艺品的成交,在今年秋拍中也不甚理想。虽然市场用“相对理性”来形容香港佳士得秋拍的相关专场,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总成交价只有5.15亿港元,低于之前的总估价6亿港元,总成交率率只有57%。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今年香港秋拍中,以往曾经在市场上拍卖过的艺术品纷纷释出,而从最终的成交价格来看,并没有给藏家太多惊喜,有些甚至还出现了亏本的情况。像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推出的一件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通体绘青花纹饰。盘心圆形开光内及内外壁均绘五爪蛟龙穿行于缠枝莲花之间,足墙环饰如意云头纹。圈足双圈内青花书“正德年制”楷书款。曾经在、1992年10月28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41号。上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是在2008年12月3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为206万港元。此次的成交价为290万港元,去除佣金和汇率因素,对于藏家来说,无疑是亏本的。同样前两年一些著名收藏家的专场拍卖精品,也纷纷释出,虽然成交价还是有着一定上涨,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却是感觉压力的上升。像曾经被赵从衍、哈特曼夫妇旧藏的一对清乾隆·白玉鹌鹑盖盒,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哈特曼夫妇收藏玉器专场拍卖中的成交价为168万港元,而此次的成交价只有266万港元。将汇率和佣金因素去除,藏家的年化收益率非常低。
在全球市场动荡和欧美金融危机依旧没有好转的阴影笼罩下,许多投机性资金望而却步,这使得以往一些被热钱炒高的板块和拍品纷纷回归理性。这也印证了投资界的一句老话: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中国书画强势依旧
没有了“热钱”的干扰,大牌藏家和投资者可以从品质入手,展开争夺,这在中国书画专场中得到了体现。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书画和中国近现代画在本年度春拍实现的佳绩,总成交达到了7.79亿港元。总成交率达到了86%。特别是沈士充、陈继儒的设色水墨纸本《书画合璧》,以超过230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远超拍前估价,画上印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等藏印,该件拍品在经过几番竞价之后,最终以2306万港元成交。此外,张照1737年作品《临米芾天马赋》手卷以1746万港元成交,成为本场另一件拍卖价格超过千万的作品。一件元/明时期、无款《紫禽啅果》图以9万港元起拍,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550万港元落槌,而此前这件拍品的估价为1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中国书画拍卖专场也创下7.3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超出估价3倍多,刷新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纪录。一件张大千的《黄山自画像》以4660万港元的高价拔得头筹,吴冠中、傅抱石、徐悲鸿等多位名家作品也雄踞十大成交拍品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书画的热拍也带动了相关艺术品的走俏,在邦瀚斯的秋拍中,一方潘健庵自用田黄螭龙钮方印,印文为潘健庵醉心真迹神品(朱文)成交价达到了374万港元。潘延龄,字健庵,是活跃于清咸丰年间的书画收藏家。这方印章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许多创出天价的作品都钤有这方印章。
中国书画之所以能够引起藏家如此大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两家采取了低估价的策略,许多拍品还是保持着前几年的水平,这无疑让一些藏家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拾遗补缺。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艺术品拍卖市场“人在,钱也在”,关键还是需要价格合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