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诉状成为导火索,多起“蹊跷”的民间担保借贷纠纷浮出水面,揭开了上市公司 四川金顶的财务黑洞,从而引发出对金顶的大股东违规操作、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质疑。最终,所有的线索纷纷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四川金顶的实际控制人、华伦集团董事长陈建龙。
事情缘于一起民间担保纠纷中暴露出的“假董事会决议”事件。事件暴露后,四川金顶向乐山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报案,请求调查。由此,一场看似平常的民事经济纠纷逐步升级,并引起一系列的经济债务连锁反应。
2009年8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ST金顶前任董事长陈建龙作出公开谴责的决定,理由是他在任期间,存在严重违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的规定,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开认定他三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且将他记入上市公司诚信记录。
短短一年多的光景,从各种企业家的美誉到被警方拘留,陈建龙的命运发生了冰火两重天的转变,而铤而走险的欲望他把自己一次次推向难以脱身的境地。
疯狂的扩张
陈建龙的人生中有两个关键的事件和节点是不能不被提及的,那就两次重要的收购案:一次是华伦集团入主上市公司四川金顶,另一次是天价收购ST泰岭。前者被视作陈建龙资本运作和产业转型的成功范例,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华伦投资失败、决策失误的滑铁卢之役。
1983年,陈建龙以创办加工五金产品的小型家庭作坊——杭州富阳虎山农机制造厂起家,经过了十余年的财富积累,资产已经逾亿。1997年,陈开始了他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从农机制造、电缆电线再到邮电器材、造纸、餐饮、娱乐、房地产、信息等产业,几乎无所不包,而他的兴趣最终落在了利润丰厚的房地产和水泥行业上。
2003年8月,“国退民进”的企业改制浪潮方兴未艾,四川金顶集团期望以股权转让的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水泥主业。在面向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摩根士丹利、 海螺水泥、四川双马水泥、四川大地集团以及川威集团等23家企业的公开招标中,名不见经传且从未涉足水泥产业的浙江民营企业华伦集团拉上资本大鳄华立集团组成联合竞争体,以每股0.004元的微弱价格优势胜出。
很快,入主上市公司四川金顶的华伦集团董事长陈建龙成了四川金顶的实际控制人。虽然当初华伦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占有29.91%的股权,华立集团占20.91%作为第二大股东,但华立集团并无心于此,只不过是完成了一次做嫁衣的商业行为,将其所持的四川金顶社会法人股仅以税后83万元的价差全部转让给浙江华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建龙的实际控制公司)。经过此次转让,陈建龙成了四川金顶的实际控制人,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中国财富》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金顶的九位董事会成员中,除独立董事外,余下六位皆来自于华伦集团。
紧接着,陈建龙通过一系列收购投资,开始了他的水泥产业布局。
2004年,华伦集团收购、重组位于攀枝花市的金沙水泥公司,且与攀钢集团共同出资兴建了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生产线。2006年,向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投资5.5亿元启动实施15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计划于2008年底建成投产。2007年,华伦集团出资3.6亿元整体收购距成都90公里的仁寿县人民特种水泥公司。
然而,随着地盘的扩大,陈开始表现出为扩张地盘而不自量力。
2007年9月24日,华伦集团击败冀东和海螺,在股市的高点,以6.3亿元的高价拿下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持有的ST秦岭1.33亿股份(占总股份20.08%),被业内称为“天价夺宝”。
然而,这块“宝”很快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按照双方约定,首期付款于协议签署日之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华伦集团向耀县水泥厂支付转让价款的30%,即1.9亿元作为保证金。但是2007年,华伦集团的资产总额12.54亿元,净资产5.85亿元,净利润只有1.38亿元。“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而言,在没有借贷支持的情况下,从它自身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来看,显然有些盲目和自不量力。”一位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财富》记者。
随后不久,由于资本市场巨幅动荡,华伦集团开始陷入流动性危机,资金链开始断裂,筹集6.3亿元重组ST秦岭的巨额资金由此成了华伦的心病。另一方面,随着股市深幅调整,ST秦岭出现了每股浮亏约2.80元,价值损失达60%。
从2007年8月开始,华伦集团出现了大量抵押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大股东密集减持套现操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