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称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
中等收入陷阱”考验。
蓝皮书指出,每年7月世界银行都会对国家的分类进行调整,根据该行2011年的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中国一直属于低收入国家行列;其后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又从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了中上等收入国家。有专家为此指出,很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即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会伴随经济增长乏力、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这一现象首先于拉美地区出现,继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开始出现。
事实上,对于“中等收入陷阱”,如今我们多少有些“敏感”过度。比如,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美元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美元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而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01202亿元,相当于人均4277美元。按照这个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确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GDP大致相当)和人均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并不等于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目前,除了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处于低收入的水平,而平均起来的“中等收入”也并不代表整体上居民收入就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水平。比如,一个年收入1000万元的人,与100个年收入5万元的,一平均就是人均15万元,难道这100个人都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显然不能这么简单类比。
中等偏上收入的概念是指有除了拥有固定的住房、汽车等现代化消费之外,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年收入颇丰,足够日常的医疗、教育、休闲等需求和支付,还能够有一定的闲钱进行一些储蓄、证券、收藏等方面的投资。而今,更多的家庭是为了应付贷款买房、子女教育和日常的生活消费,“月光族”已经相当普遍,在一些大城市,由于物价水平较高,即使月收入五六千元,日子过得还蛮紧张的,这种收入状态能够说是中等偏上收入吗?
“中等收入陷阱”,充其量是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而言的,对于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还有很大的距离。对于高达95%以上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他们的富裕程度远没有到“中等偏上”的程度,“中等偏上收入”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目标追求,一种短时期难以实现的奢望。
因此,如何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如何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如何防止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等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才是防止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否则,泛泛空论“中等收入陷阱”,将无任何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