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做投资,喜欢从客观数据中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对权威的财经出版物《价值线》,他依然只取其数据,而对其结论不屑一顾。对比国内公募基金经理,能够做到独立思考、不被各种报告“忽悠”的有几人?
上周,一位基金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抱怨: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就是清理上千封的研究报告,因为处理不及时,邮箱就可能爆满。“这些报告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发现精品报告就像沙里淘金。”因此,有基金经理专门设立助手负责研读报告,发现精品后再转给基金经理。
“垃圾”报告充斥让基金经理不胜其扰。“看这些报告,完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与同行来一场头脑风暴。”上述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确实,近几年来券商研究报告良莠不齐,不久前,某券商报告将一只当时市价12元的个股看涨到188元,而事后证明是券商研究员计算出错。作为国内公募基金最直接的外部研究支持机构,研究报告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让基金经理很烦忧。
外部研究支持不给力,基金内部研究实力则受制于人力成本,配备的研究力量不如券商研究所那么强大,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研究员需要跟踪的行业跨度也非常之大,更何况上市公司家数越来越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对研究员精力和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密切跟踪已属不易,研究透彻更是难上加难。“内忧外困”,那么,作为投资的根本所在,公募基金研究的“价值线”在哪里?
其实,研究力量不给力,基金经理是选择一群人集体错误,还是有勇气选择孤独的正确,也许正是基金经理最应该借鉴巴老的地方:只看客观数据,不趋迎推论结果,“集体思维者用市场分析影响他们自己,而独立思考者用企业分析来影响自己”。(张哲)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