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中国公司为何“钱景”各异?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更新时间:2011/10/13 11:28:21   
>> 相关新闻链接
·袁仁国任茅台集团董事长 ·凌云集团:“跨越”的秘密
·马云杨致远联手收购雅虎? ·农夫山泉杠上可口可乐:专利战背后的商战
·温州近4成企业年底或停产 利润远不够还利息 ·煤炭企业“伤神”不“伤身”
·杨致远或谋求雅虎私有化 ·奢侈品牌LV换了个卖酸奶的掌门
·“跑路”的温州奥米公司董事长孙福财回到温州 ·乔布斯神话背后是一种文化
   描述中国经济现状乃至做一中期预测,都愈发离不开个“钱”字。

    钱,短期叫货币,中长期称之资本,钱之多寡,兹事体大。

    宏观经济,有充足流动性就可以促进投资,激励消费,拉动就业和GDP。而在微观公司层面,有了宽裕现金,则能够完成投资计划,优化市场供给。

    不过,钱之多寡变化多端。目下之中国产业公司层面,可谓“钱景”各异,于是也就生出来许多烦恼来。

    我们看到,先有全民“高利贷”的热潮,由于体制内外利差巨大,有实际资金需求的个体机构无法享受常规的低利率,于是稍有闲钱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各种介质进行借贷活动。而大国企、上市公司,但凡能够获得低价信贷资金的公司更都纷纷做起“放贷人”,放下实体搞虚拟,赚起快钱没商量。

    然而好景不长,如笔者所言,年利30%以上借钱那叫玩命而不是生意。现实果然给予了生动注脚:先是不断听到某些公司“委托贷款”要求展期进而宣布欠本只还息的事情,后来事态愈发严峻,出现有不同地方的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新闻,严重的,则是付出鲜血代价,让原本干燥的财经新闻,渗出字字血泪。

    而这一切,都是缺钱闹的。

    然而,一边是极度缺钱,甚至闹出悲剧来。而另一边,现实给我们相反的体验,一时间仿佛实现了穿越。

    我们看到虽然银行信贷龙头越拧越紧,但民间沉淀的资金却仍在显示威力:炒作之风虚火不下,从去年来的姜蒜糖豆,到红酒白酒,再到文玩艺术品,凡能流动之物,都被资金眷顾。

    除了此类投机炒作资金,更有不少投资机构仍有挥金如土的潇洒。比如前不久一众电子商务网站的癫狂烧钱游戏——成千上万家团购网公司平地而起,其背后是财大气粗的投资方动辄数以亿计的投入,现在,泡沫虽然渐渐破灭,但资金热情依旧不减,这种热情延续到了新三板市场上来。

    据媒体报道,今年截至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当中,公布定向增资预案的企业已达16家。而这一增发企业数字超过此前五年的总和。据统计,2006年新三板试点开闸至2010年底,共有1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18次定向增发。

    看此新闻,重点不是融资公司的数量,而是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据了解,券商拉来了有近70家机构参与上述新三板公司的定向增发,对比去年30余家的数字,一举翻番。

    也就是说,投资机构目前至少是不缺钱的。信贷缺钱,实体经济缺钱,而在资本市场上做投资的机构不缺钱。

    说起实体经济缺钱,我再举个例子。南车北车够不够大?然而最新的情况是,他们也显出窘相:“鉴于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公司与保荐机构协商,一致同意终止实施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中国北车在公告中如是说。与此同时,中国北车又抛出一份配股方案,继续再融资之路,但募资规模明显缩水。

    而在此前,中国南车已在9月17日终止了原定的增发预案,并抛出新的再融资方案。新的增发方案显示,公司将以4.46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不超过19.63亿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0亿元。尽管这一方案比此前110亿元的募资金额缩水了20亿元,不过,不幸消息再次袭来:10月10日,中国南车报收于4.39元/股,低于4.46元的增发价。中国南车再度陷入未发先破的窘境。

    这是资本市场上的两个例子,但算不上是特例,相对而言,南北车这样有国资背景公司尚如此困难,更不要说中小公司,遑论徘徊在市场外的小微民营企业。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投资机构一掷千金的豪迈、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饥渴,还是大公司的焦虑,“钱景”各异的中国公司,其问题一定不是某种“一刀切”式的政策可以纾解。

    其病根,固然有“四万亿”低成本资金的大背景,而更重要的是资金分配体制中“国有”“民营”等观念痼疾所致。

    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削减经济中“钱”的总量,而应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巨大的存量资金合理配置起来,比如为民间借贷正名,放宽金融牌照限制,完善多层次融资市场,让资金以合理价格支持实体经济。唯此,才不至于让悬殊之“钱景”继续恶化,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