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驻地,中方员工的居住及工作地点往往高筑围墙以防御外部侵扰,保障人身安全。但倘若危险真的来了,高高的围墙却并不足以令墙内人高枕无忧。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正处于“走出去”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有效的筑建风险防控体系之墙迫在眉睫。“企业要算清‘安全账’,发生危险后所付出的经济损失将远远大于前期开展并完善安保工作的投入。”业内人士如是说。
进入风险频发期
“由于国际利益格局复杂多变、各种安全因素相互交织,我们‘走出去’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冲突日益增多,企业海外经营所面临的境外安全风险正越来越大,从地震、暴风雪等‘天灾’到政治动荡、经济制裁、投资‘潜规则’等‘人祸’,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境外企业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走出去’企业境外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商务部合作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商务部、外交部、安全部、国资委四部委联合举办的“2011年‘走出去’企业境外风险防控培训班”上讲道。
中国的对外投资正迅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新签合同额661.9亿元,同比增长20.5%。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1.1万人,6月末在外劳务人员逾78.9万人。“从‘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看,‘走出去’这种强劲增长的势头还将延续下去,对外投资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赶上吸收外资的规模。”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向记者表示。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企业境外安全突发事件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商务部合作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共发生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突发事件65起,同比增长45%。这其中既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环境恶化引起的风险,如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引发的社会骚乱导致中国企业约39000人被迫撤回等,也包括恐怖势力活动频繁,恐怖袭击或绑架带来的人员安全威胁,还有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件。
事实上,外部环境的恶劣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无关系。因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其自身经验的欠缺及后发的天然劣势都增加了风险系数。
中化集团总裁助理李丕龙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勘探的油田往往是已经经过了发达国家几轮筛选后剩下的项目,尽管企业清楚这些项目的环境较差,风险较高,但在目前的局势下,留给中国企业的选择并不多。中石油国际部的张军处长也称,目前中石油在29个国家和地区运作着81个油田合作项目,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发展到55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地震勘探、钻井、测井、管道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但根据外交部和国际专业安保机构的风险评定标准,中石油海外项目所在国中,有28个国家和地区属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便是因企业自身风险管控不完善而引发的风险。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一位官员表示,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难以控制,但由于自身原因引发的风险更需要引起企业的警醒。这位官员称,部分“走出去”企业对海外风险预估不足,对国际规则了解不够,安保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对应急突发安全事件的心理预期和能力建设。日常工作中“重生产、轻安全”,不注重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文明教育;“重投资、轻管理”,一线负责人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是各种纠纷频发、小纠纷易演变为大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外交部官员还指出,部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期政治社会利益,属地化经营水平较低,忽视当地民众和社会利益需求,不注重维护当地雇员权益,易酿成群体性安全事件。再者,部分企业和员工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将一些在国内的不良做法带到国外,无序经营、恶性竞争,引起当地民众反感。出了问题不注重与当地民众沟通或沟通不畅,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事件,影响企业在当地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同时,“走出去”企业与外派员工之间的劳务纠纷也容易引发境外群体性事件。由于国内监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汇率风险导致实际收入缩水、劳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近年来涉外人员劳务纠纷频发。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