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不可避免
虽然在海外投资和并购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依然没有减缓中国企业“出海”进军能源行业的步伐,甚至有加快的势头。
本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多个海外项目获得核准。其中,中石化的三个获批项目包括:收购道达尔所持安哥拉31区块5%权益项目,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所持安哥拉32区块10%权益项目,收购雪佛龙公司在印尼马卡萨、阮帕克和甘纳三个区块18%权益。中石油的一个获批项目为中石油集团投资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风险勘探及试采项目。中海油的一个获批项目为参与澳大利亚柯蒂斯液化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去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投资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项目总计144个,投资金额累计更是高达近700亿美元,约合448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规模的并购行动金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合近20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的20%。
对于三大石化企业在海外项目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依然积极开拓海外项目这一做法,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大型石油石化企业要走国家化道路,出海投资收购都是符合其整体战略规划的,并购项目多,难免会出现亏损。
“此外,海外投资不能看短期,因为所收购资产的价值也在变化,长期来看不一定是贬值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个时间点来看,海外投资是一种资本运作,不排除几年后所收购的资产价值上涨,所以算账也不能简单地说油气田项目亏损。”董秀成说。
任浩宁认为国家鼓励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的资源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因此,为了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的压力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也必须走出去寻找海外资源。
同样,中国海外铁矿石开发也开足马力。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西非、澳洲等地投资采矿项目并且还在寻求更多的机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曾公开表示:“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中来自中国拥有所有权的项目所占的比例不到10%。我们希望未来5-10年内这个数字能提高到50%。”他指出,中国只有把这一数字提到50%,才能打破力拓、必和必拓与淡水河谷对铁矿石供应与定价的控制。
高油价时代投资风险加大
虽然中国企业对“出海”热情一直有增无减,但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海外投资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应在吸取此前失败教训的同时谨慎出手。
受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很多国际油企面临资金压力,一些债务较重、油品品质较低和独立的小型石油公司资金链紧张,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大幅缩水。另外,像西亚、非洲等地一些新开发项目需要资金支持,这就为拥有巨额资金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那时他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完成收购,而中国油企在国内也并没有调低油价,积攒了足够的利润,可以帮助他们参与更多的海外并购,为世界提供石油资源。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世界主要产油国政局的动荡不定,国际油价一路上升,并且在今年上半年一直维持高位运行态势,这使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海外并购难度加大,投资风险也随之上升。风险加大,项目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董秀成指出,任何一个公司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都会找权威的评估公司和自己的评估部门进行详细的评估、论证,尤其是对油价的判断方面,如果判断未来的油价是上升态势,那么就会比较快地出手并购,如果判断油价下降,出手的决心就小。这也说明油价的高低对企业的投资并购有重要影响。
但他同时指出,高油价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赚钱,因为还有一些其他不可控因素存在。此外,海外项目接连亏损,与石油石化项目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所需的投入资金也比较大和石油及其大部分相关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石油石化企业出现安全事故的频率相对较高,石油石化项目的安全风险较大有关,但是在投资并购过程中,有些不利因素还是可以人为避免的。
对此,董秀成认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风险判断方面要尤其注意,对资源风险的评估要专业和谨慎;另一方面要规避政治风险,因为投资国的政治变动要比油价变动影响大得多。
林伯强则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企业应该从人力资源入手,培养我国的评估、谈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
当年,金融危机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海外实施战略并购的难得机遇,尤其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且一直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海外并购无疑是最佳选项。但是两三年之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告诉我们,单单有钱是不够的,如果并购企业本身存在问题,不够专业,加之每个国家的制度安排千差万别,所以只有先解决自身的问题,成为业内的行家并熟知被收购国家的经济游戏规则,才能从容并购,不仅不亏损而且能赚到钱。
投资矿业要耐得住寂寞
针对铁矿石项目,业内专家则特别指出,投资矿业要耐得住寂寞。一位长期从事海外投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投资矿业本身就是高风险,尤其是在海外的矿业投资。因为矿产开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一个矿山的勘探到整个矿业项目的投产,几乎要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企业能否扛得住,能否一直去烧钱把这个项目不断地往前推动至关重要。”
上述人士称,大宗商品有一个价值周期,比如在十几年前,一吨铁矿石的价钱仅为几十美元,利润较低,那时候很多铁矿石企业撑不住就死掉了。但目前每吨铁矿石已经涨到180美元以上,换言之,如果一家铁矿石企业能够坚持下来,其在一年中就能把以前十年的钱赚回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基础设施对铁矿石项目影响也非常大。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说:“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铁矿石项目中,大多没有成功开发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受制于几大国际铁矿石巨头。说白了,有资源,我们运不出来,港口和铁路是人家控制。”
刘汉进一步解释,全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都是通过控制基础设施来控制铁矿石资源。“三大矿之所以处于垄断地位,不是因为其拥有大量矿山,而是因其拥有基础设施经营权。其实,全球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但三大矿早已把矿区周边的铁路、港口控制住,中国企业要用他们的基础设施,就必须支付难以承受的高昂费用,但不用开采出的铁矿石就别想运出去。”
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则预测,在接下来的海外并购中,钢贸企业以及投资公司将面临较大风险,因为随着中国压缩钢铁产能以及国产矿大量替代进口矿,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将呈下滑趋势,甚至几年以后,国际铁矿石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届时铁矿石价格将出现下降,投资收益并不乐观。
两部门规范央企“走出去”
也许已经意识到近期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出现不少问题,商务部、国资委日前签署《协作备忘录》,双方商定在“十二五”期间建立更为紧密长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并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加速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
《协作备忘录》提出,要指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制订和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战略规划,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避免短期行为和过度竞争;并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和境外国有资产、投资和产权管理、社会责任等制度体系,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等等。国资委主任王勇也强调,央企要加强对境外经营的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风险应急体系;要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外派劳务管理;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赢得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尊重,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国外更容易出现为赚钱罔顾当地法规等行为,而这实际上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因为在国外没有人会管到底是国企的问题还是民企的问题,所以在规范国有企业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进行引导和约束。(商报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高立萍/文 焦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