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6月份,北京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宣布停业。有统计显示,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减少了10000家。有人据此认为,实体书店已经进入寒冬。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前,记者走访了省会的一些中小民营书店了解情况,探寻出路。
1
“勉强维持”是多数
记者来到裕华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附近的一家超越书店。这家书店已经经营了五六年,据书店老板介绍,刚开始的两年还可以,这几年一直都是在勉强维持着。
在这家书店里,以《心灵鸡汤》、稻盛和夫的《活法》之类的经管励志类图书居多。书店老板介绍说,来这里买书的主要是年轻人。在该店的老板看来,这个群体更喜欢在网上买书、看书,这对于书店的生意影响不小。此外,这几年的房租一直在涨,每年差不多要涨5%,这些成本的上涨使得书店的利润更低。
除了书以外,这家店还卖一些水杯等生活日用品,据老板介绍,这些商品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百分之二三十左右,但是利润会比书要高。
在长征街上的一家小博书店里,由于离石家庄一中比较近,这家书店主要卖的是教辅书和文学类的书。老板告诉记者,这家书店是1997年开始营业的,总的来看,这些年书店的“利润越来越低”。由于是在学校附近,从中山路到和平路这一段,长征街上曾经有八家书店,竞争很激烈。为了留住顾客,各家书店在打折上“互相攀比”,一家比一家的价格低。老板指着旁边的一摞高考“五三”系列复习资料说,一本定价40多块钱,学生们过来团购,肯定会比较一下各家的折扣,为了多卖些书,只好把价格降到最低,这样下来,一本书只赚5毛钱或者一块钱,而且要免费送到学校去。
这位老板说,附近已经有好几家书店经营不下去了,有的干脆关门去给别人打工了。“书店只是能养家糊口,挣不了钱,我们就是图个时间上自由一些,所以就一直这么维持着”,老板告诉记者。
书店老板告诉记者,一本小说,一般是按照七折进货,卖的时候经常要按七五折,如果是老顾客,比如说经常到店里买书的老师,会按七折卖出去,也就是不挣钱。这时,一位顾客进来买了两本《青年文摘》,一本《读者》,一共花了10.5元。老板介绍说,像《读者》这样的杂志,定价是4元,进价是3.2元,售价3.5元,利润是3毛钱。
2
网络冲击并非主因?
采访中,每当谈到实体书店经营不景气的原因,都会或多或少提到网上书店以及电子阅读的冲击。一些书店的老板认为,网络书店折扣大、免运费等优势着实很有吸引力,确实带走了一批顾客。而且由于电子书很多都是免费的,也不用占用空间,成为一些年轻人青睐的阅读方式。
然而,另外一些书店经营者并不认为网络的冲击是最主要的原因。利云书店的张经理认为,如果与网上热销的书重叠得多,受网络的影响就会大一些。但张经理表示,即便没有网络,一些人也不去书店买书,这与人们的读书习惯有关。至于电子阅读,拿电纸书来说,很多人可能会下载很多,但真正看的并不多,就更不会买了。而且,在张经理看来,网络作为一种推广手段,对于图书的销售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品味书屋的老板表示,相对于网上书店来说,实体书店也并非毫无优势,至少顾客在买书的时候可以看到实物,感到放心,而且如果书店离社区很近的话,买书也会很方便,不需要邮寄,还会免去查收的麻烦。而且有些顾客就喜欢把书拿在手里读的感觉,并不习惯电子阅读。
3
敢问路在何方?
多家书店经营者表示,书店行业目前处在一个茫然阶段,具体如何发展,方向仍不明朗。“小书店遭到淘汰是必然”,张经理说,这样可以淘汰一些书店和一些伪作家,让这个行业更加正规化,也不一定是坏事。
然而另一方面,张经理认为,这个城市其实是缺书店的。由于开书店,先要压一大批书,所以投资很大,而且书店的周转慢,盈利周期长,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收益。就民营书店来说,目前石家庄的小书店居多,中等规模的书店都比较少。市场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书店到处有,买书方便了,无形中就增加了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书,因此书店保持一个较高的数量比较好。
虽然民营书店没有雄厚的资金,但它比较灵活,对市场的反应快。对于将来的方向,利云书店张经理设想的是,实行社区书店的连锁经营,根据不同社区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结构,各书店之间的资源可以相互调剂,同时还可以吸纳社区的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这样使得顾客在社区书店买书比网上更方便。张经理坦言,当然,这需要较大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扶持。而且对于书店来说,要培养出固定的顾客群是需要时间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朝一夕很难显现出来。
采访中,很多书店经营者都表示,希望政府对于民营书店多一些扶持。品味书屋的老板说,曾在报纸上看到日本政府对于民营书店的发展很重视,并有一些相应的扶持。据悉,日本政府实行图书最低折扣政策,用来保护实体书店,使其和网络书店平等竞争。在法国,政府免征书店所得税,并为中小书店提供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