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强烈的时期,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应当成为稳定物价、维护经济稳定的主力军,而不是助涨者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据,7月份CPI同比上涨6.5%,涨幅创37个月以来的新高。《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发现,在通胀压力日趋加剧、物价持续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部分国字号企业先后加入到涨价行列,增加了政府调控通胀预期的难度。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物价上涨牵涉国计民生,不管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垄断性行业,通胀压力将直接传导至下游生产行业,进而推高终端产品价格,“面对严峻的通胀形势,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应该带头‘过紧日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带头让利于民共度时艰。”
国企加入涨价大军
今年以来,CPI持续高位运行。在各行业物价上涨的名单中,不时闪现着若干国企的身影。
4月份,江西、湖南和贵州等地上调火电上网电价0.02元/度;6月起,海南、贵州等15省市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平均每度上调0.02元左右。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分析师谢军认为,眼下能源紧缺的信号可以通过电价传导出去,预计全国范围内的电价上调只是时间问题。
2011年,成品油价格已经两次上调。目前,尽管境内外成品油差价已高达2400元/吨,且中石化在香港市场价格也已多次调整,价格主管部门和油企仍然认为“成品油下调不具备条件”。成品油价格一路上行已经波及下游行业,其中,4月至今各地出租车涨价潮此起彼伏。
随着发改委对食用油企业的限价令到期,国内众多食用油企业按捺不住了。随着民营品牌鲁花和外资品牌金龙鱼全线产品涨价5%后,近日国企中粮集团属下的福临门和四海品牌也正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参与进来。
此外,茅台、五粮液今年已经连续多次调价,涨幅超过10%。光明乳业不久前对外透露,该公司计划年末调价,最高涨幅将达3%。
“扎堆涨价”不利调控
受访专家认为,油、电、水、气这类基础性资源产品关系国计民生,价格上涨势必传导至众多下游行业,使通胀呈现“螺旋上涨”态势,增加了相关部门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在广州华润万家超市,退休职工刘海粟告诉本刊记者,肉涨价、水涨价、气涨价、电涨价,连可乐都要换包装变相涨价,“现在一逛超市立即能感受到通胀的压力。”
在他看来,“国企在这个时候应该主动承担价格‘稳定器’的功能。既然占有和享受了国家各种资源补贴,理应在物价高企的关头承担起平抑物价的重任。不能想要资源补贴的时候就强调自身的国企背景,想涨价的时候就一个劲地说市场机制。”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说,现在很多商品涨价缘于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源头则来自于电力、石油、石化这样的垄断行业,“这类行业有着高额的利润,却一年数次涨价。如此一来,如果单单要求民企承担涨价责任、消费者承担涨价后果,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
“眼下政府的重要工作就是稳定通胀预期,但国企竞相涨价会给公众造成物价失控的印象,不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建设对本刊记者说,国有企业之所以称之为“国有”,是因为它的投资人为国家,即全体人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着其生来就并不仅仅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而要在稳定国家经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