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资料图)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
最近,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以岭药业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
其实,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1年前,种业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作为名誉董事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亿,成为A股首位“院士富豪”。
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2009年上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导师,去年8月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此外,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反对者认为,教授、院士就应该甘守清贫、潜心科研与教学,不该“不务正业”。
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好现象。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