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半年报13日出炉,“GDP同比增9.6%,CPI涨5.4%”的成绩单有喜有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波动。
作为推助CPI持续飙升的“罪魁祸首”,猪肉价格受到了空前关注。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肉价同比上涨了57.1%。为稳定市场、鼓励养猪,国务院出台了包括恢复和加大补贴在内的一整套扶持政策。
尽管现在一提到“把物价涨幅降下来”,肉价就首当其冲,但猪肉只是CPI一篮子商品里的一种,不过因为在统计设计中所占权重过大,所以才显得格外突出。实际上,眼下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成本都有明显上升,不仅是低收入群体,就是中等收入的白领也倍感活得不轻松。所以通胀之痛,绝不只痛在肉价上头。
即使忽略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单看肉价,本轮大涨也难说意外。近几年,国内肉价呼呼坐了数趟过山车,“大涨大跌,养猪户不是一哄而上就是一哄而散”的故事轮回,且周期越来越短、肉价波动越来越大。遗憾的是,尽管“猪周期”教训深刻,但直到今天,很多老问题依旧没能改观。
如温家宝所言,跳出“猪周期”,政府不能限于中短期市场调控,必须要着眼长远,研究治本之策,其实很多产业同样适用这一原则。比如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未来怎么才能“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波动”? 不少人又想到了“支柱产业”房地产上头。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房地产市场跟猪肉市场颇有相似之处:过去三四年间,几度经历冰火交替过程,宏观调控政策也松紧几度。房价未曾大跌过,可暴涨幅度远比肉价惊心动魄。
盘点中国房地产业的野蛮生长史,可以看到,较之“猪周期”,“房周期”给社会带来的损害更深重。我们应当反思:假如房改时市场化、货币化没有被定为解决住房问题的惟一方式;假如不是大拆、大建、大涨的发展模式过度放大了人们对土地和房产增值的预期;假如应对国际金融风暴时,之前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没有戛然而止、完全转向,那么今天房地产业的局面,老百姓对房子的感受会有多少不同?历史不接受“假如”,但盘点后,我们大致会得出跟王石相似的结论:“当下楼市调控进入骑虎难下境地,但如半途而废或终告失败,结果会更糟”。
一头猪,6个月就能出栏。一栋保障房,现在开工,可能后年这个时候才能入住。可以预见,肉价下调为期不远,但想撼动产业链更长、利益链更纠结的房地产市场则困难得多。而无论是“猪周期”还是“房周期”,都说明一个道理:矛盾是拖出来的。越是民生产品,就越不能完全自由市场化,调控任务就越要跨周期往前压,不能等到木已成舟,在峰尖浪底再出手。越是“支柱产业”,调控政策越不能短期、功利、反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种肉价一涨就敲锣打鼓动员农民养猪,肉价一落又不闻不问,经济一疲软就马上给房地产业“好得不能再好”的政策,发烧后又紧急调控的做法,真的该改改了。(记者 毛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