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张连城教授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潘慧峰副教授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翟东升副教授
大宗商品为什么震荡
问:国际大宗商品今年上半年呈现巨幅震荡行情,从4月创下两年多高点后急剧掉头下挫,后来又回至2月份中旬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震荡?
张连城: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的震荡行情,反映的不是世界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而是与资金面的变化和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相关。2010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期,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新兴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人们产生了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期,从而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飙升。
但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公布的实际经济数据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并且美联储退出刺激经济的计划,以及受到地震冲击日本很多工厂停产,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等原因,加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为抑制通胀不断推出紧缩政策,又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悲观的预期,甚至有些人认为世界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的价格急剧掉头向下就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条件下,前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猛,也是导致此轮大宗商品价格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这是一种价值回归。
潘慧峰: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预期到大宗商品需求会下滑,巨幅震荡来源于需求因素与金融因素的相互强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当经济复苏时大宗商品会暴涨,当经济疲软时,大宗商品价格会暴跌。大宗商品的巨幅震荡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都处在危机的应对之中,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中表现出了复苏的乏力,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为主的增长模式要进行调整,美国消费的下滑导致中国外需的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而内需在短期内难以较快提高,这会打压大宗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的下跌。
翟东升: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主要表现为3月上中旬和5月上旬的两次急跌和6月份的疲软。之所以出现冲高回落和震荡整理,一是全球市场对几大经济体基本面的预期出现反复。尤其是美国复苏势头和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欧债危机发酵、日本危机后复苏前景以及中国的抗通胀紧缩政策,这些基本面因素中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构成了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复震荡格局。二是上半年国际局势中突发因素比较多,比如说所谓“西乱东震”。中东北非的乱局和日本的大地震对某些大宗商品比如能源的价格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三是某些品种上积累的泡沫今年上半年已经到了相当脆弱的程度,比如白银在此前9个月内受投机因素影响暴涨了175%,5月初暴跌三成,带动不少相关商品价格急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