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全球通货膨胀的首要因素是‘危机后遗症’。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大量超发货币,流通性宽松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美国的量化宽松等政策更是‘损人利己’。”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凤英
“发展中国家居民工资低,花在‘食’上头的开支占大头,因此受的影响相对大;而发达国家居民工资高,每天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居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小。”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 吴东华
新闻背景
今年以来,在国际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都面临严峻的通胀形势。去年5月至今年5月,巴西的年通胀率达到6.55%;俄罗斯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6%;印度5月份通货膨胀率达9.06%。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西方发达国家也难逃通胀命运,根据预计,欧元区今年的通胀率也将超过2%,美国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存在停滞性通货膨胀危险。
对于物价上涨,我国居民也有着切身体会。自去年5月以来,中国CPI同比涨幅一直在3%以上,且呈稳步上扬态势。近日,猪肉价格仍然持续走高,生猪出厂价连续六周上涨。
通货膨胀情况蔓延全球的原因何在?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通胀情况存在哪些不同?物价上涨会持续多长时间?本期圆桌会议,我们邀请两位经济专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现状
去年“一冷一热” 今年纷纷通胀
陈凤英表示,去年新兴经济体已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并且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而发达国家担心通缩,因此去年全球经济呈现出一冷一热,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态势,而且一些国家存在着滞胀的风险,其中英国滞涨最为明显,欧元区也有苗头,美国则是同时存在通货紧缩和滞胀的风险。新兴经济体则出现了高风险的加速通胀现象。
陈凤英指出,“这些变化是预料当中,也是预料之外”。她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一个货币问题”,通胀的出现有着后危机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