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同样受制于人。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在风力发电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瓶颈就是缺乏高效率、质量可靠、低维护成本的国产风机。目前2.0至3.0兆瓦的风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但风电行业巨头如Vestas、Enercon等国际著名风机生产企业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输出2.5兆瓦以上级风机制造技术,也没有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都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至1.5兆瓦。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现状也不乐观。东风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建贤认为,尽管整个汽车行业都普遍上马新能源汽车研发,但国内企业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仍然不够,混合动力整车的核心集成能力、动力系统优化和匹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推广工作尚需进一步磨合。
基础理论研发严重滞后
专家们还认为,基础研究领域的匮乏,是造成我国新能源发展长期只能“喝汤”无法“吃肉”的重要原因。
陈建贤认为,在汽车研发方面,基础理论研发的整体落后集中表现在我国材料学、分子物理学等领域,缺乏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各种钢材的用料配比、钢材耐用性和硬度,都没有共享的平台,风能、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都需要这些大量的基础数据,测试新能源材料的耐用性,但企业只能按图索骥,效率很低。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沈捷说:“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还是传统的汽车,我国长期缺少对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企业和能力,表面上看是我国的电喷、变速箱落后于国外,实际上是因为零部件制造所使用的机床严重滞后,电喷技术中的油泵需要整套购买日本、欧洲的技术,对外依赖性很强,这造成在新能源内燃机开发过程中迟迟无法突破。”
武汉凯迪公司自主完成生物质能气化合成液体燃料技术的试验过程,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我国基础理论研发的对外依赖性。我国石油加工企业长期无法知道高温喷水、迅速降温的“窗口温度”,转让技术的欧洲工程师从不明确回答其中的化学机理。直到2007年,凯迪研发团队经过自主完成试验后,才使我国专家摸透了不迅速降温将导致石油转化率降低这一现象。
“两大倾斜”推动新能源研发“弯道超车”
专家们还呼吁:尽快向基础理论研发倾斜,向以零部件为核心的制造业倾斜,才能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两个方面“弯道超车”。
首先是强化对基础理论研发领域的倾斜,建立国家战略技术储备库。目前,新能源技术中的风能、太阳能光伏技术从生产工艺上就需要规避对国外的依赖,这一突破仅靠单一企业无法实现,需要国家资金注入到相关技术研发,从生产工艺领域开始强化基础理论研发。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国家可采取战略技术储备方式,不仅出资购买技术,而且重点保护研发团队,避免技术流失。
其次是强化对以零部件为核心的制造业倾斜,打造企业“国家队”。对新能源产业中涉及的材料学、电喷学、分子物理学和工业设计学方面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倾斜,打造零部件生产的“国家队”,避免出现一些院校科研机构里“只出论文不出产品”的情况。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性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真正研发这套技术的企业目前仍然很少。
基于这一认识,要强化企业间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这样可以避免各企业间无序、低水平的竞争,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集中有限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利用各单位的不同优势,实现基础研究任务的统一调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