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十年前与亏损、低迷连在一起的词,如今俨然变成了财富、扩张、话语权的代表。可以说,“央企”是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热词之一。更重要的是,今日的央企集中体现着“中国模式”政府主导、举国体制的特点,由此成为“中国模式”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央企为何如此迅速地扩张?它将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抑制民间力量的生长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改革的彼岸究竟是什么样?
央企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外扩张。
8月18日,中石化宣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中国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油气资产收购。这符合中石化的战略目标:增强其在西非和伊拉克的实力,加快全球化步伐。此前半个月,中石油也楔入了中东——— 久负盛名的石油乐园。
中石油的国际事业部异常繁忙,它正在全球物色待售的资产。海外业务发展了16年,它从未像今日这样兴奋和紧张。
在国内,中石油亦开始全力进军天然气的下游市场。外界担心中石油正在“复制另一个成品油零售市场的 垄断神话’”——— 通吃上下游。
而中石油,又只是央企扩张的案例之一,红色资本新一轮攻城略地的消息何止于此。半年之内,宝钢入主具有较深民企色彩的宁钢、中粮染指蒙牛、中化旗下的方兴地产替代民企富力成为北京的新“地王”……
尽管众人还在争论不休:这是重返旧路的失败之举,还是国家前瞻性的战略转折?却已有大批识时务的观察者催促说,是否赞同并不重要,关键是跟随大潮做出正确的投资。
中国,在走一条独特的国家资本发展之路。
不是“冬训”,而是“春播”
2008年,“《财富》500强”净利润与前一年相比缩水85%,他们被美国戏称为“不幸的500强”。而中国央企却成为榜单上的黑马。不仅有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等榜上常客,还有中钢、中信等9名“新丁”打榜成功。
截至今年2月,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到了4月,李荣融就已经宣布,央企3月份的利润同比上升26%。
李荣融不止一次提出,央企要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完成“冬训”。但事实上,央企俨然是在抄底“春播”。
金融危机开始后,政府向央企注资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国企成为新一轮的受益者。国务院在上个月说,国家将动用外汇储备,支持和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和收购,“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
“这是我首次听到官方宣示这项政策……直接支持企业购买海外资产。”汇丰银行(HSBC)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
而这些利好消息,都让民营企业望尘莫及。
央企的“快速生长”
这一切,都是在实践国资委最初的设想。因此,不仅是央企的胜利,更是李荣融的荣耀。
这位自称“急性子”的国资委主任一直在按中心的“‘理想’的企业格局”操刀改革。其要义是,靠“轻小集加”起家的民营企业在产业下游的生存,而大型国有企业则全盘控制上游的若干垄断型行业。
李荣融多次对央企放话说:“国家给三年时间,必须成为行业的前三名……达不到的就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他在2004年就曾许诺: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和重组80到100家。
去年8月,李荣融就预告,奥运之后,央企扩张将有新一轮加速。
今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两大电信企业,也宣布合并。不但如此,中国三峡重组水利集团的方案,也进入挂牌前的最后准备,这意味着,2009年的央企重组继续高开高走。甚至,并购贷款也正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新的贷款品种。
如今的央企都已相当庞大。对于部分央企来说,从一日三餐,到筹措资金都可在内部解决。
现在,中石油对收购银行与信托公司充满兴趣——— 时常掣肘的银企关系,早已无法满足它快速生长的野心。
4月,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必须充分认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月,国资委国资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引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他们相信,这个“必然”已经到来。
中石油打造金融帝国的梦想即将成真。除此之外,中国另外两大石油巨头也已布局金融。
央企间的强强合并已不新鲜,除此之外,各类涉及央企的大小并购,也已呈合纵连横之势。现在,地方政府也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为荣。
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
国资委的“阳谋”
2003年,李荣融将上任两个月后的首次出访,选在了新加坡。他参观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时,被深深触动。
淡马锡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财政部对其拥有100%的股权。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等几乎所有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主宰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是“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这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政府从未想过要打破它。
淡马锡告诉李荣融:它旗下的公司无一亏损。这句话令李荣融念念不忘。
离开新加坡时,他说,淡马锡“对国资委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找到了圆满的答案”。这个启示是,国企之弊与产权结构无关,若是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套上一个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一样可以扭转乾坤。
甚至,在一些观察者的评价中,“淡马锡经验”已成为李荣融的理念与精神支撑。几年之后,国内媒体开始将国资委称为“中国的淡马锡”,或是将淡马锡比作“新加坡的国资委”。
国资委成立之后,央企的资产总额在以每年平均1万亿元的速度猛增。2006年,中央财政收入3.9万亿元,央企就占去了总额的四分之一。这一年底,香港特首曾荫权前来拜会李荣融,期待有更多的央企去香港上市。
尽管国资委设定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政企分开,但央企并没有摆脱政府的意志。
李荣融为央企选择了一条有效而保守的改革之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寡头格局清晰可见。有媒体将此称为“国资委的阳谋”。
央企的体积越涨越大,相对数量还在不断缩小。他们已被合称为“新央企”,迅速成为大政经格局中的显赫角色。现在,国企叠加市场的模式,虽然违背了传统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要义,却已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的主流模式。
央企扩张无边界?
李荣融曾经说过一句话甚为流行: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他说:像我们中石油,要比就跟美国的埃克森美孚比。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和谐世界,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的。”李荣融说。在国资委的眼中,这场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提高红色资本的控制力。
中石油正随着政府的能源外交活动,走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中石油在总结2007年的工作中,它第一次以“负责任的国际石油公司自居”。
但是,中石油也在为垄断付出代价:至今内部制度改革缓慢。2000年上市之后,它向现代型企业转型步子就又放慢了,它至今更像是一家老牌国企。
一家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员工说,一份文件从子公司上报到母公司,需要多级领导的审批,有时可能爬行十几天。绩效考核也比较松散,一些员工觉得,对于个人的业绩几乎没有要求。
即便是在美国严重受挫的2008年,中石油的净利润率也仅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五分之一。但中石油的员工总数却是后者的16倍。
在经济学界,央企为王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争议。是否会固化央企靠垄断为主的赢利模式?寡头格局定型之后,企业被激活的趋利本性如何控制?
今年3月,各航空公司联合涨价。国家发改委很快介入调查,但迄今尚无结果。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李镭对媒体坦承:“取证非常困难,难以查证。”
2006年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中,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产业和市场发展。但是现实是,只有在个别领域,民企才占有微弱优势。
无论如何解释与拔高,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央企正在以前所未有势头扩张,而央企扩张的边界同时正在消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