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融资难——
银行贷款的门槛高、周期长,根本赶不上企业眼前对于资金的需求
对安徽省阜阳市远方纺织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素英来说,是服装贸易给她带来了进军商场的第一桶金。但跟记者说起企业的发展计划时,她却令人意外地表示“不会再做实业了”。什么原因让她下定了这样的决心?
上世纪80年代末,刘素英看到了市场需求,毅然投入到了服装加工贸易中。“刚开始就是收购原材料进行服装印染加工,然后包装销售,企业逐步步入正轨,也获得了不错的利润。”刘素英介绍。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到了90年代末,服装加工贸易急转直下。“整个纺织品行业的市场都不景气,企业又遇到了人员、资金、技术等瓶颈,利润急剧下降。”刘素英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融资越来越困难。”谈起曾经融资的艰难,刘素英皱皱眉,仍然心有余悸。
“有次公司需要进一批货,已经联系好了渠道,却仍然有3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难倒了一公司的人。”刘素英说,“银行贷款的门槛高、周期长,根本赶不上眼前对于资金的需求,三番五次往银行跑,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没办法,只有找朋友借钱,但300万不是个小数目,难开口且不说,最后赔了笑脸吃了饭,钱还是难有着落,企业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局面。”
“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成熟,各个龙头企业控制了众多资源,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十分困难。”在否定了创办其他实业公司的想法后,她考虑另谋出路。
4.环境差——
项目落地开工,县里打起了“太极”,一拖就是3年
投资需要土地,需要审批,运营起来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依然把民企当成“唐僧肉”,吃拿卡要的现象屡见不鲜。
某公司董事长赵小军告诉记者,与国有、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仍像“后妈”养的,投资项目被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导致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费时长,一些窗口部门衙门习气十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支持政策本来就少,加上办事还推诿、塞责,想大发展谈何容易。”
4年前,赵小军去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县投资,投资金额几个亿,谈的时候,县里方方面面表示很支持,其中,承诺各种用地手续审批一年办结,可是等项目落地开工,县里打起了“太极”,说这也不好办,那也不好办。找当初洽谈的领导,刚开始还很热情,次数一多干脆就闭门不见了,一拖就是3年。“企业的损失还是小事,关键是耽误了发展的机遇。”赵小军说,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国土、建设、规划、环保、发改委等十几个部门,想把章全盖完,不亚于跑完一场马拉松。这些手续中,有些是必要的,但有些完全可以精简。还有,跑一个部门,有时要对着不同的处室,碰上推诿扯皮,更是让人心力交瘁。最近一个市撤销、合并行政审批手续,统计一下共有600多项,最后精简到100多项。
“重引资,打造自己政绩,轻视后续支持,怕麻烦,怕牵扯更多精力,这是很多地方政府领导的通病。”赵小军认为,民营企业更需要精心呵护,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健全的投资环境,耗不起、等不起,更经不起拖。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