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声理财:控通胀任重道远 政策渐行渐窄
欧洲央行7日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从1%上升到1.25%,这是自2008年7月以来首次升息。欧洲央行抢先于美国、日本加息的主要原因在于欧盟的主要经济体(例如德国)已经受到了通胀的威胁。由于欧盟内部"冷热不均",短期内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欧盟的加息对缓解全球流动性压力的作用有限,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很大。4月6日,央行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显示出央行继续收紧流动性。从去年到现在,央行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这一系列的紧缩政策能够通过累积效应抑制通胀,但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复杂,货币政策控通胀受到限制,特别是控制输入型通胀。
通胀形势仍严峻,结构通胀或升级
4月7日,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500元和400元。在汽柴油调价之后,部分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又出现了上涨的态势。油价的上升将使运输价格上涨,从而间接地推高了食品在运输中形成的成本。现阶段,通胀压力主要源于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如果在食品价格没有降下来的同时,非食品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那么更加难以管住通胀。上月虽然CPI与1月持平,但PPI却上涨0.6个百分点,达到7.2%,说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目前市场普遍预期3月的CPI将重新站上5%,如果这种预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强化,则这种预期很有可能会得到自我实现。目前我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要管住通胀这只猛虎,则还需要给它套上更多的枷锁。
非不欲也,乃不能也,政策空间变狭小
面向国内的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宏观经济的目标依然是保八,世界经济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拉动,这也是制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所在。财政政策已经很明确,要刺激国内消费,加大投资,特别是消费性投资,因此通过收紧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胀的策略便排除在外,可以选择的控通胀的经济政策只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控制成为中央调控通胀的主要政策。然而,由于利差、汇差等原因,这两大政策的调控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现在的存款保证金率已经达到20%的历史高位,根据央行官员的撰文来看,至多再上调6次,达到23%这样的极限水平。从去年开始,央行主要通过9次提存来收回流动性。由于提存能够迅速地冻结资金,有效地控制货币存量,成本较低,远远小于加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央行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选择中还是会首先考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上升到23%,则还将冻结资金约2.6万亿人民币。但4到8月合计到期资金约为1.7万亿,大量的到期资金使得提存的极限作用大大降低。在考虑了到期资金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3%至多能够冻结资金1万亿左右,但会大大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前期频繁使用的准备金率在控通胀方面的作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利差、汇差、国外流动性泛滥和国内复苏基础薄弱等因素使得提升利率控通胀的副作用很大,加息将是无奈的最后选择,并且加息的幅度不会很大。在当前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持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利差和汇差,如果继续提高利率或者迫于压力大幅提高汇率,即便资本项目不放开,并且加强热钱的监管,也很难抵御热钱的大幅流入。加息将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导致经济放缓,甚至导致经济陷入滞涨。为了保经济增长,加息的空间也不大。
除了使用经济政策控通胀之外,政府还可以使用行政政策,比如价格管制。最近日化产品和方便面酝酿4月初涨价,发改委马上调查日化行业是否存在价格串谋,并且对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康师傅和部分日化产品决定涨价方案暂缓实施。可见,政府的价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针对特定行业和少数商家的涨价行为有效,但抵挡不住众多商品的普遍涨价。
由此看来,通过货币政策控通胀的空间越来越小,加上行政政策的作用范围有限,如果在欧盟加息之后美国、日本不加息,那么我国控通胀将任重道远。在国内政策控通胀边际效应不大,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利用债权国的身份压制美元、同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压制美国的战略空间,从根本上铲除美元"恶意贬值"这一通胀根源。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