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色变 市场反应有过度之嫌
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令全球金融市场随之剧烈震荡。地震发生当天,日经指数下跌1.72%,亚太股市全线重挫,A股市场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当日尾盘大幅“跳水”。周一随着地震影响逐渐明朗,除日本之外的亚太区主要股指跌幅收窄;然而,地震余波刚刚舒缓,亚太市场周二便再次受到核危机的冲击,沪深两市大幅下跌,上证综指跌破2900点关口,地震所引发的不确定性成为投资者最为担忧的事情。
如果说,日本地震消息传出,投资者避险是本能反应,这是导致全球主要股市下跌的原因。那么,尽管核泄漏的阴影依然弥漫日本,而在千里之外的A股市场,却谣言盛行,谈“核”色变,甚至传到A股市场个股炒作。
17日,受谣言的蛊惑影响,部分市民担心日本核泄漏对本市造成影响,盲目抢购、囤积井矿盐等物品。更让人不解的是,有关谣言传到A股市场,并引发了非理性的个股炒作。当天,食品板块涨幅领先,云南盐化开盘即现涨停,此后未曾打开。追随云南盐化,众多“柴米油盐”概念股鸡犬升天。涪陵榨菜盘中一度迫近涨停,恒顺醋业继上一天上涨后,再涨3.32%,而连续炒作的钢铁板块却遭遇明显的抛压。由此,目前市场的恐慌情绪依然存在,在这种不理性的思维之下,市场的反应过度,可见一斑。
同时,在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下,纽约、伦敦两地油价日前双双站上100美元。尽管日本大地震令国际油价短暂下跌,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调价压力却丝毫未减。统计显示,国内油价参考的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已于月初再破4% “红线”,到3月15日更逼近10%,预计当3月22日时间条件满足后,调价“窗口”将再度打开。
分析人士指出,大宗商品虽然短线下跌,但预计下跌空间有限,原油很快会受到支撑,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受到支撑。总体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的局面不会改变。
但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地震短期内导致对原油的需求减少,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短期内有助于缓解中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进出口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是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短期看两国相对日本的贸易顺差会急剧下降,但中期将受益于日本的灾后重建。因此,日本地震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大,只要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情况不进一步恶化,日本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所受到的冲击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市场和经济会很快恢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