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
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如何保证公众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
陈晓秋(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自3月12日起,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这一事故进行密切跟踪,监测结果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布。我们还将通过模拟软件对大气环流等进行计算,评估对我国的影响,及时有效做好应对工作。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设立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将滚动制作及发布预报产品、进一步提高预报服务准确性,加强天气会商研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孙军:我们将24小时连续密切监视核危险区域的发展状况,启动核应急预报系统,分析扩散趋势,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最及时、最精确的核应急预报产品。一旦发现异常,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布。
“尚无必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记者:假如发生最坏情况,放射性污染物影响到我国,该如何应对?
陈竹舟:当前,加强监测最为重要,如果事故继续恶化,我们预计,在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可能会比该地区本底水平略高,但对公众的健康也不会产生影响。
记者:从科普角度,能否介绍一下对放射性物质的飘散有什么防护措施?
苏旭(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如果处在放射性烟羽下风向的范围,可以通过关闭门窗,尽量避免室外活动、避免吸入放射性物质,必须外出时,戴上口罩,并做到勤洗手、勤洗澡。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各种辐射。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即明显的组织损伤。就现在的状况而言,没有必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大家可以正常生活,也没有任何必要服食碘片。由于碘片的服用有许多禁忌症,如果没有在专家的指导下服用,很可能有害无益。

3月13日,在日本福岛县,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检查民众是否遭辐射影响。受11日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随后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日本政府把福岛第一核电站人员疏散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0公里上调至方圆20公里,把第二核电站附近疏散范围由3公里提升至10公里。国际原子能机构说,日本正从两座核电站附近转移17万人。 新华社/路透
“对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不必过于紧张”
记者:辐射污染物会不会通过人员流动、货物运输携带传播?
苏旭:对于从核辐射较严重的区域撤离的人员,相信在他们登机前会接受相应的放射性污染检测,并采取洗消等措施,消除体表污染。根据日本目前情况,在东京等一过性烟羽范围内城市的中国公民,即使有轻微污染,也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健康影响。
夏益华:撤回人员没有去过事故区域的,一般不需要检测和隔离措施,飞机也是这样。
记者: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会不会受到污染?
夏益华:日本已经对污染地区的产品采取了控制和隔离措施,所以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来讲从日本进口商品不会带有污染物质。
陈竹舟:对事故发生区来的一些农产品,如牛肉等有无污染要加强监测。公众则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李元平(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鉴于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质检总局已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入境的风险分析,切实做好口岸核与辐射物质监测工作。
记者:如果乘坐飞机经过日本上空,会不会受辐射影响?
苏旭:机舱是一个密闭良好的整体,连空气都无法进入,辐射尘埃不会影响乘客身体健康。(记者霍小光、吴晶晶、张辛欣、罗沙、胡浩、朱立毅、董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