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此,意大利当地的一家媒体发起的意大利地区奢侈品品牌盘点活动把桂冠给了Gucci,而非一直被公认有思想的Prada。组委会给出的评奖理由是:“Gucci品牌在经济危机期间做了许多努力来巩固自身品牌形象,包括广告方面、设计方面,另外谨慎的举行回顾展览也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的信心,对于维持品牌形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经济危机?没错。奢侈品是一个发自欧洲、足够古老的行业,他们在历史上与战乱、萧条相伴相依的次数比太多新兴行业都要多得多。糟糕的经济年景降临时,奢侈品牌们的应对策略都会像历史上每次做过的一样:削减预算、缩小规模、裁减发布会与买手开支,等待冬天远去,春天重来。两次世界大战里,灾民们仍能在免费的包肉纸上看到高级时装的报道,《飘》里的斯嘉丽在南北战争的窘境中也不惜将亡母的天鹅绒窗帘改制成礼裙,只要仍存在这样的美学终极狂热,奢侈品牌就有动力将自身的骄傲与优雅维持下去。
当经济环境变差的时候,如果赋予奢侈品更多的艺术、文化属性,购买奢侈品就可以理解成某种投资行为,降低在消费者坏年景里“乱花钱”的内疚感。
与其作用相似的是,Louis Vuitton、Gucci等品牌在近两年内在其平面广告里让手工坊的女工取代明星超模成为主角,同样是想以这种“手工制作、值得收藏”的文化理念来吸引消费者。
新兴市场敲门砖
2009年2月,Valentino前任主席Matteo Marzotto主导收购了另一奢侈品牌Vionnet,并为其在法国巴黎Les Arts Décoratifs博物馆举办了创始人Madeleine Vionnet作品回顾展。Vionnet的品牌声望本已随着创始人的过世而没落,但借助于这场展览的预热,Marzotto邀请到了前Prada的设计师Rudy Paglialunga为Vionnet的继任设计师,并于同年10月的巴黎时装周上首次亮相,又一次把Vionnet品牌带回主流阵营。
这个逻辑能够解释为什么近期有大量奢侈品在中国本土举办艺术展:它们希望靠此在新兴市场上获取品牌影响力。咨询公司贝恩公布的《中国2010年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2009年,奢侈品厂商从中国市场上掏走了684亿人民币,2010年这个数字的增长率可能达到23%。
在欧美,奢侈品产业链的一整套玩法已经被市场成熟消化,而中国的消费增长刚刚爆炸,很多人才刚知道诸多品牌的名字和高昂售价。为什么贵?艺术展是一个很好给出答案的方式:我们优雅、高端且内涵厚重。相比动辄出现的模特走秀、奉献特别系列(每每于此品牌总是抓不住讨好的尺度及要点),举办几场艺术展既可以拉近品牌与大众的距离,借助媒体之口让自己传播更远,但又不至于因为过于亲民而降低品牌身价。在成本上,展览也比其它营销策略节约更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