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竞争力是企业的利润之源,利润超万亿元的央企,是否说明竞争力也很强大?
文宗瑜:从现在来看,我们央企的市场竞争力量还是很弱,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在完全市场竞争型的央企中,总体上看这类央企的利润还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二,央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依然很弱,比如央企一万多亿元的利润大多数是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赚到钱。
因此,我们大致判断,央企虽然出现了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管理水平仍然很弱,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央企离成为真正能够赚钱、真正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的央企,还达不到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应该依赖的条件,即依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依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高。
王志钢:“走出去”一直是我们鼓励央企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担负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些企业走出去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有担忧。
因为,走出去的环境和国内不一样。环境又各不相同,比如去美国和去欧洲、中东是不一样的,去搞资源和搞制造业也不一样。我们要针对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和提高我们经营适应能力上下工夫。
第一、要加强研究方面的能力。去研究别人的市场、国情、法律、约定俗成的东西,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这方面的要素。比如外国人喜欢正着说,中国人喜欢倒装句。
第二、要提高监管水平。企业“走出去”之后,监管的难度加大。原监管方式主要立足于国内,在环境变化之后,监管能力和方式都会随之变化。
第三、要加强风险的控制。对于企业经营一个产品,在国内能成功,但在国外环境变化了就未必会成功。
要适应新的要素,结合环境的变化之后去调整,而不是盲目地“走出去”。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会重点研究此类问题。(记者 刘文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