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是企业的利润之源。在超过万亿元的央企利润背后,央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引发关注
特邀嘉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 文宗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王志钢
某企业公司财务总监 许 安(化名)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戴 爽
背景:
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的利润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2003年的3006亿元到2010年11315亿元。短短八年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增长了3倍多。
这超万亿元央企利润的背后,却一直饱受着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驱动央企利润快速增长的原因何在?央企竞争力又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也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有的认为,央企的优势在于获得了垄断资源,从而具有了规模优势,产生了垄断利润;有的认为,央企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扶持、享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有的认为,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享受了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所带来的空前机遇,从而抓住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那么,央企的利润到底来自哪里?竞争力何在?为此,《国企》记者深入采访了一直研究央企的专家、学者、参与央企并购业务的实际操作者以及企业的代表,让他们在对央企利润的理解上,各抒己见,让读者更加了解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群体的真实营利能力和这类企业的真实现状。
万亿元利润哪里来?
《国企》: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的利润出现了快速增长,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央企的利润增长得这么快?
文宗瑜: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2003年3006亿元到2010年的11315亿元一直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个低点。但整体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中,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几年一直处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而在2008年出现低点之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其中由央企承担了一些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二是2009年和2010年央企的快速上市,包括整体上市,这是对非金融项目下的利润增长。
戴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央企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一块部门,营利能力最好、资源配给最多,它的营利增长快是很正常的现象。从历史原因分析,央企占用了更多的资源禀赋,如要素、资源、人源的配给;另外,央企一直是政策的优惠和扶持的受益者。因此,它的利润增长速度比国民GDP的增长速度要快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志钢:有很多人认为央企利润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周期的关系,但我觉得央企利润的动力来源与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离不开的。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后,确定企业要“突出主业”、“三级管理”,这些实现了对央企的有效管理,明确了企业的方向,而不是说央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避免了管理上“渗血点”的出现。同时还有其他的管理办法,比如,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年度考核等等。这一切都是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市场监管的规律,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的结果。
实践证明,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办法是很有效的。现在的考核是一个滚动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又要符合国务院国资委“做大做强”、“做强做优”的要求。如果制定的战略目标太大,可能企业实现不了,那么企业的领导和领导班子就会在薪酬上吃亏。反之,目标定得太小,“小富即安”,那么国务院国资委就有可能把该企业并掉。
《国企》:2007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对央企进行考核,这个考核对企业利润有什么影响?
许安:考核机制也就是管理机制,从规模到利润,完成指标是考核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主要依据。但目前我国对央企的考核,还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味的追逐利润,没有考虑到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就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王志钢:对于央企的考核办法,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可能这几年企业按照这个考核制度的导向去适应的时候,具体的工作就会比较忙比较累。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考核指标都是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对央企的充分调研和充分沟通交流协商而形成的,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东西。上面所说的有些情况可能只是比较片面的看法,但也不排除我们考核体系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上来看应该承认它的功效。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我们找到企业发展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做强做优”的积极性,企业才被真正调动起来,才有今天的这种结果。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