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种多年常用的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颗粒”被称为“夺命退烧药”。媒体是这样报道的,“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显示,尼美舒利在用于儿童镇痛发热的治疗上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一场风波就此被点燃。作为一名医生,一开始直觉告诉我,它很可能是条以讹传讹的假新闻。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公众医疗健康安全密切相关。根据我的日常观察,在如此重大与敏感的信息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报告,措辞一般严谨和具体,不可能会出现“数千例”、 “数起”这种模糊的字眼表述。再者,一种药品如果真的会夺命,却还可能在市场上畅销多年,与消费者相安无事,出现这种奇迹的概率恐怕为零。
随后,政府权威机构及专家果然纷纷站出来,对此消息进行辟谣。国家药监局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亦对媒体表示,我国药监部门从未发布过尼美舒利的相关警示通知。而有记者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了解到,在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16日间,并未监测到有尼美舒利导致儿童死亡的案例报告。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顾问孙忠实教授的看法是,对尼美舒利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头衔是一种“不全面”的做法。在这里,众多权威机构及专家的回应已经足以验证这一个事实,药还是一样的药,在谣言被当成真相的传播语境下,它就这样成了所谓的“夺命药物”。
一种药物被贴上“夺命药”的标签,帽子戴上容易,摘下却很难。 “夺命退烧药”事件还在升级,一生产企业欲起诉某知名药企,在这一事件中,有“歪曲、夸大事实、蓄意推波助澜、恶意打击对手等不良竞争行为”。另有媒体消息称,多地大药房终端已开始下架“尼美舒利颗粒”,生产企业前景堪忧。
这件事情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可能会引发相当数量的不良药物反应,甚至是死亡事件。这种硬伤与事实,都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一种打击报复企业的工具。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而政府职能机构的辟谣声明,总是在谣言被放大传播后才姗姗来迟。多家浮躁的媒体在不明真相,不经过严谨地求证判断下,为了制造新闻效应,而“热情”地去跟风制造与扩大所谓的 “夺命药”事件。教训十分沉痛。吴 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