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夺命退烧药:出场容易收场难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更新时间:2011/2/23 10:26:31   
>> 相关新闻链接
·防止经济大波动关键在科学管理通胀 ·央行对40多家银行运用差别准备金工具
·省物价局曝光六大“价格欺诈”案 ·央行已对40多家银行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
·保健品化妆品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20多家央企今年退出房地产业务
·天气变暖 空调大战来袭 ·全家只买一套房可享受契税优惠
·肉菜质量追溯体系将建立 ·石煤机新型液压装置获专利
    前不久,一种多年常用的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颗粒”被称为“夺命退烧药”。媒体是这样报道的,“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显示,尼美舒利在用于儿童镇痛发热的治疗上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一场风波就此被点燃。作为一名医生,一开始直觉告诉我,它很可能是条以讹传讹的假新闻。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公众医疗健康安全密切相关。根据我的日常观察,在如此重大与敏感的信息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报告,措辞一般严谨和具体,不可能会出现“数千例”、 “数起”这种模糊的字眼表述。再者,一种药品如果真的会夺命,却还可能在市场上畅销多年,与消费者相安无事,出现这种奇迹的概率恐怕为零。

    随后,政府权威机构及专家果然纷纷站出来,对此消息进行辟谣。国家药监局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亦对媒体表示,我国药监部门从未发布过尼美舒利的相关警示通知。而有记者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了解到,在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16日间,并未监测到有尼美舒利导致儿童死亡的案例报告。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顾问孙忠实教授的看法是,对尼美舒利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头衔是一种“不全面”的做法。在这里,众多权威机构及专家的回应已经足以验证这一个事实,药还是一样的药,在谣言被当成真相的传播语境下,它就这样成了所谓的“夺命药物”。

    一种药物被贴上“夺命药”的标签,帽子戴上容易,摘下却很难。 “夺命退烧药”事件还在升级,一生产企业欲起诉某知名药企,在这一事件中,有“歪曲、夸大事实、蓄意推波助澜、恶意打击对手等不良竞争行为”。另有媒体消息称,多地大药房终端已开始下架“尼美舒利颗粒”,生产企业前景堪忧。

    这件事情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可能会引发相当数量的不良药物反应,甚至是死亡事件。这种硬伤与事实,都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一种打击报复企业的工具。 “尼美舒利颗粒”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而政府职能机构的辟谣声明,总是在谣言被放大传播后才姗姗来迟。多家浮躁的媒体在不明真相,不经过严谨地求证判断下,为了制造新闻效应,而“热情”地去跟风制造与扩大所谓的 “夺命药”事件。教训十分沉痛。吴 帅



责任编辑:cprpw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