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战不会结束
罗伟广的担心不无道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背景下,去年A股市场下跌14%,而GDP却增长10.3%。按常理,如果把钱投在实体产业中,赚钱的概率或比放在金融市场大很多。而今年资金面收紧更是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资本是继续与产业资本斗,还是选择退出战场,这成为左右大局的重要因素。
目前,金融资本阵营已有分裂迹象。北京富商李先生曾于2009年初组建了一个财团,专门投资二级市场。为此,他邀请了多位知名私募和操盘老手参与管理资金。做实业时,他以为做股票很容易,但两年下来,李先生发现做股票赚的钱远不如做实业多。近期,他打算撤出二级市场。“如果有好的PE项目还打算参与一下,二级市场坚决不再碰了。”他说。
与李先生做法相似的还有不少人。中部地区一位房地产商2008年底曾在二级市场投下数千万元重金抄底,但进入2010年,他的资金开始陆续撤离,转而投向商业地产和民间信贷,这两块业务去年的收益比股市高出不少。另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上海一些有“门道”的私募也在向产业领域转移,参与“十二五”规划中新兴行业的实体投资,其中一些已经产生回报。
留守二级市场的私募人士则不少选择“墨攻”作为投资策略——以防守为主。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北京)投资总监童第轶表示,由于经济前景不太明朗,资金则更为紧张,加上流通市值不断膨胀,市场整体偏谨慎。今年上半年,可能会有些机会,尤其是一季度前后,但这种机会也是跌出来的。他认为,市场一直在期待的风格转换,可能不具有持续性。
如果少了金融资本的碰撞,产业资本显然能够轻松获得主导地位,但这一切在台湾著名投资人士胡立阳的眼中并不会发生。他表示,A股市场的投资者很容易悲观。其实,今年外围市场倒可能会起伏较大,A股则没有必要害怕。一是近两年A股整体涨幅不大,可以说高潮少见;二是A股与海外市场有“跷跷板效应”,一旦海外股市下挫,外围资金就会流到处于低位的A股市场,重新掀起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定价权争夺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