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物价普遍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仍有很多专家表示,去年12月通胀率虽有回落,却不标志着拐点出现。就去年而言,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3%,高于年初设定的3%的目标。作为通胀的主要驱动力,食品价格增长更快,达到7.2%。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在2010年也上涨了将近10%。
昨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向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但“对于2011年的物价走势不能掉以轻心,从物价上涨的压力来看,也还确实存在”。发改委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同样表示,造成物价上行压力的基本面因素并未消除。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对于上述的判断进一步解释说,去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下降主要是基数的原因。他认为,当月除了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外,其余食品价格并没有下降,1月物价上涨压力仍很大,CPI增速很可能再超5%,达5.3%—5.5%,超过去年11月的水平。
发改委称,一季度推动价格上涨的数个因素包括: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传导压力加大、市场涨价预期依然较强、节日需求增加等。发改委称,预计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高位运行。
“今年上半年CPI翘尾因素大概为3%,真正涨价因素为2%左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说,预计上半年的CPI会在5%左右,但他认为不会高于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形势。
在祝宝良看来,2010年的货币供给量没有完成调控指标,可能导致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超出预期,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政策走向
加息将是常态 春节前后或有动作
马建堂昨日在公布数据之后,并承诺政府将在2011年成功控制通货膨胀。马建堂说,“2011年,我们有信心将物价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
他补充道,中国已连续7年农业丰收,这意味着政府有能力控制粮食价格。中国政府已经表示,今年将采取“审慎”的货币政策。
的确,经济扩张超过预期,但是,通胀压力继续增大。数据公布后,市场又开始担忧政策是否会有进一步紧缩的迹象。
数据出炉后,股市沪综指周四下跌1.1%,此前于周一跌逾3%至三个半月收盘新低。市场分析认为,加息预期是市场主要担忧因素。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如果说此前宏观政策还有些顾虑,担心过度紧缩会伤害实体经济,那么现在这种担心已经没有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错,政策的目标只要对准通胀就可以了。”
央行此前召开的2011年工作会议已经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稳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据此,多位专家表示,今年央行加息或将成为常态。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在于通胀和资产的泡沫。谢国忠认为,一季度的通胀压力是很大的,而央行也极有可能加息一到两次,春节前后都有可能。而2011年全年央行可能会加息四到五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