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评“怒骂”事件
李国庆的微博怒骂昨天引起了曾作为当当网赴美上市主承销商的摩根士丹利一名女员工的对骂,双方甚至不惜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双方的对骂引起了网友极大参与兴趣。昨天,记者登陆李国庆的微博发现,1月15日1818写的这条微博,截至1月16日下午1933,已被转载4244人次,网友留评论1954条。
网友的评论中,有骂李国庆的。如网友冯文杰则称,李国庆这是“过河拆桥”;有对李国庆怒骂投行事件进行中立评价的。网友“蔡畅007”说:“李国庆的粗口是针对某公司这个集体的调侃和警示。”创新ITCEO李开复则表示,看来李国庆“要当创业者的清蒸天使”;也有力挺李国庆的,如网络红人李承鹏说,那些投行们有拦路打劫的意思,“你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中第一个敢骂投行的人。支持国庆。”
当然,参与评论的网友中不乏理性者。网友“木飞杨”说:“国内审批卡得很死,一些企业被逼着去境外上市。国际投行也就吃定了制度红利。”他建议,政府放松审批。
投行“欺人”是普遍现象
针对李国庆微博怒骂投行事件,深圳私募股权投资界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投行欺负企业是普遍现象。”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对投行承销企业上市采取包销制,承销前,投行须与企业签订包销协议,确保企业能上市发行。投行向企业承诺发行多少,如果没达到发行目标,投行得自己掏钱买股票。而国外不这样,投行承销前,无须签订包销协议,经过他们服务后,企业还不一定能上市发行。这样,在企业境外上市前选择投行时,一些投行就会先以高估值吸引企业选择由其负责承销。等项目到手后,投行对企业的“绑架”也开始了。投行就会以类似当当网上市前“韩朝冲突”等的各种理由,降低对企业的估值。这时,由于选择这家投行后,企业已面临投行介入承销后工作人员高额的差旅费、服务费,以及会计师、律师服务费,不得已硬着头皮将上市工作进行下去。
降低对企业的估值,投行所得承销费用将相应降低,但投行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位人士说,投行承销企业的目的一为赚取承销费用,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基金客户。对企业的估值越低,企业上市后,投行为其基金客户推荐的该企业股票的获利就越高,就越能牢牢绑定自己的基金客户。
他向记者举例说,他们公司投资的一家企业在境外上市时就曾遭遇国际投行的“绑架”。最初,国际投行给企业的估值是市盈率20倍,但最后投行以各种理由,将企业的市盈率降到了5倍,考虑到前期的承销费用及时间成本,企业最后不得已就以5倍的市盈率上市发行。
他提醒企业,国际投行良莠不齐,企业选择投行时须慎之又慎。企业选错了投行,若实力强还可重选;若实力不济,要么付出高额服务费而上不了市,要么接受低估值的现实,硬着头皮上市。他告诉记者,全国每年也有不少企业,由于不堪投行给出的低估值,只好在付出服务费后,将上市计划暂时搁浅。
深圳商报记者 苏海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