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吴庆
作者系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明年“稳健”货币政策很可能只是轻微紧缩,即明年M2和人民币新增贷款目标规模的调整幅度估计不会太大,通胀将可能贯穿明年全年甚至长期化,资产价格也面临上涨风险。
按照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上涨趋势,预计通胀将可能贯穿明年全年。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央行将如何确定明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及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的目标,这个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在笔者看来,即将开始的“稳健”货币政策很可能只是轻微紧缩。这是因为,从中央政府提出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CPI涨幅4%左右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等预期目标来看,明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人民币新增贷款目标规模的调整幅度估计不会太大。基于这样的政策面预测,明年GDP增幅很可能仍然会显著高于8%,CPI指数也有可能高于4%,这为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奠定了流动性基础。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发生通胀的次数和幅度仍然有限,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在过去10多年中,货币供应量增速比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几个百分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惯例,但预期中的通胀却迟迟没有来临。由此,导致我们逐渐放松了对通胀的警觉,恰恰如果此时发生通胀才可能诱发出乎意料的破坏力。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货币之谜”?笔者认为,“市场化说”最具竞争力。因为,过去10多年来,离不开货币的市场力量逐渐取代了不需要货币的非市场力量,成为配置经济资源的主角,这是引领中国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这种转变也导致了中国经济对货币需求的快速增长。
如果这一解释比较接近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形,那么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如果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是太高或仍然处于快速市场化进程中,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多的货币供给。反之,如果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或已经没有快速市场化的潜力,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适当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以避免通胀上升压力。
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在最近几年里已有所降低。一方面,10多年前开始的那轮市场化进程即使没有结束也已接近尾声,使得市场化速度自然减慢;另一方面,下一轮市场化进程尚未启动,因为体制转变是每一轮快速市场化启动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遇到了不小阻力。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走上市场化道路,是因为当时旧的体制已经难以为继,所以不得不尝试新的模式。尽管如今经济增长(短期)似乎不成问题,但市场化仍然缺少动力,短期内市场化速度不可能加快。正因为如此,货币供应量维持高增长才成为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