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强调加大农产品供应,打击囤积、哄抬价格等行为,鲜菜运输车免交高速公路过路费、检查费等,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要求在年末和明年年初(元旦、春节期间),都将严控出台政府提价项目,包括水、电、油、气四大类以及公共服务收费。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每年达到9%以上,但老百姓的“幸福感指数”却并不高,城乡居民确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和实际福利水平也远低于官方统计数字。就业机会、教育性价比、医疗服务、养老保障、食品安全等重大社会问题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1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澳门表示“调控房价确实很难”,随后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表示“国家房地产调控十八般武艺都试了”,“调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自9月29日掀起第二轮楼市“猛药”调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限购令、限贷令、限价令、限外令等政策相继出台,剂量愈来愈大,“药效”却愈来愈小。但政府调控决心未变,平均房价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政府誓不罢手。
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价格问题,土地所有权误区、垄断供给与分时投放、权力配置与寻租现象、行业准入“玻璃天花板”等实质性问题,扭曲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供求性质,如果不能从根本层面上解决利益冲突的矛盾和“逆市场化”运行机制,房地产问题将会演化为中国经济无法克服的长期隐患。
笔者以为,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仍然保持在8.5%以上的高位,但通胀水平将接近5%,就业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当前应当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政府支出和公共工程的规模,着重经济增长质量与当前实效。
此外还要积极改变出口结构和导向,调整出口市场重心,通过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和发展家庭服务业增大就业空间。应停止出台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干预政策,下决心根治土地供给与出让环节中的腐败、垄断和“逆市场化”弊端。
近年来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加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自由度的降低,因此,坚持市场化的方向、更多采用市场机制而非权力配置,应当成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核心导向,否则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文/夏业良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