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加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自由度的降低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18.5%(世界范围的罕见高位水平)。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前五次分别是1月28日升至16%,2月25日升至16.5%,5月10日调整为17%,11月16日增至17.5%,11月29日升至18%。而第四、五、六3次调整时间不到1个月,是过去较为罕见的现象。显然,这是在通货膨胀压力日趋严重情况下的一种被迫反应。
不久前国家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对当前通胀压力的解释,值得关注。这位负责人认为,以往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局部短缺造成的,而今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品种与以往有所区别,食品价格上涨并非短缺所致,而是在于流动性过剩。官方给出的四大原因第一是货币发行过量,尤其是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第二是临时性因素,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第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迫使农产品的成本有所提高。第四是热钱炒作特定商品,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
近期,中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把国内经济出现负面后果的责任,部分归咎于美国经济政策的负面扩散效应,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美国第二阶段量化宽松(QE2)被中国政府视为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美国经济政策有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恶果,中国货币当局被迫反复实施冲销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可能继续提高,但加息空间则相当有限。
美国实施第二阶段量化宽松政策是希望进一步刺激仍旧疲弱的美国经济,这样势必形成美元的贬值,客观上迫使人民币升值。倘若中国坚持人民币不主动升值,或在压力下做出微幅上调的应对,就会面临货币供给严重过剩的棘手难题,从而面临通膨的更大压力。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