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柳田 (本报驻京记者)
●嘉宾: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柳田:如果说去年年底人们还在担心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具有可持续性,那么今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有人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正在从出口、投资、消费向消费、投资、出口转向。对此,您如何看?
刘元春:的确,今年发生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预测今年消费拉动 GDP增长55.4%,这是消费十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这标志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平衡化以及增长极多元化。
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近几年来消费持续高速运转,而投资相对出现了回落。深层次的原因是居民收入上台阶,以及短期内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相结合的结果。按照今年经济发展的状况看,我国人均GDP可能达到4000美元,一线城市要高得多。居民收入跃上一个台阶,消费也处在出现重大变化的门槛上。
柳田: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弥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这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何影响?
刘元春:我们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启动消费,让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一个现象。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快速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外生刺激主导向内生主导转变。消费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继续加强,也说明我们对外部环境的依存性在降低,证明经济增长实实在在地带动着民众福利在提高。这都是好的方面。
现在,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性变化比较大,但是变化的基础还很薄弱。一方面,刺激性政策的退出导致投资增速回落,市场性投资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短期政策的刺激因素并没有消除。所以,中国迎接消费驱动型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还有进一步工作要做。那就是建立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完成中长期支撑消费增长制度性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差不多,劳工工资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差不多,达到“双挂钩”。
总之,消费政策应当更多从一次性刺激转向中长期制度性调整。启动收入倍增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正视工资上涨积极意义,也要避免转型急躁症。此外,应该积极出台高端消费本土化的改革措施,通过关税和建立消费特区等手段,防止中国大量高端消费的外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