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伟华
河北市场的产业实力与其在期货市场的话语权并不匹配。少有企业会利用套期保值在价格波动的市场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在今年这一波以农产品价格暴涨为代表的期货行情中,不少企业不得不将盈利的希望寄托在了期货市场上,虽有意外收获,但失意者也不在少数。
■棉价异动 小棉企面临“生死劫”
从2009年每吨13000元到今年 11月份的最高点31000元,国内棉花价格走出了一轮令人咋舌的“疯狂”行情。回顾这条突兀的价格曲线,业外人士看到的仅是价格异动,而业内人士留下的更多是“惊心动魄”的回忆。
“进了12月份,棉花价格又上来了,现在一看到当日的价格报表,我头都大了。”接受记者采访时,来自沧州南皮的一位棉花经销商张先生语气仍有些痛苦。“这一年被折腾的,没有一天安生。”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国棉花价格指数自2009年9月1日起至2010年8月,几乎呈现单边上涨的态势。8月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先生就开始对今年一路上涨的棉花价格抱怨不已。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9月10日前后开始,国内棉价突然发力,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显示,主力品种棉花价格从每吨18160元开始几乎直线上升,最高探至11月11日的31302元,暴涨72.4%。
作为一些中小型轧花厂的供货商,张先生跟企业的联系相当紧密。“9月前还有老板抱怨抱怨,但是该买还得买,到了11月,谁都无话可说了,都傻了。”张先生告诉记者,9月-11月短短两个月之间,他的2个客户因不堪成本重负停产了,目前仍没有复工的消息。“这都是一些小企业,一年利润能到100万都已经非常不错了,但今年成本涨了接近3倍,产品涨价幅度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张先生告诉记者,本身作为微利行业,轧花厂就受到近两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不好的影响苦苦支撑,今年以来,不少小厂根本没有办法拿出巨大现金流购买原材料,只能“歇业大吉”。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些更加活络的企业主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期货市场。
■转战期货 轧花厂炒棉花获利500万
经过张先生介绍,记者联系了一位轧花厂厂主,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之后,这位李姓厂长表示,“没什么可说的,市场就是这样,我们没有一点办法。”这位厂主介绍说,今年5月份开始,他的厂子基本上就难以为继了,棉花价格涨到18000以上时,“咱基本上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