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其中,最受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5.1%,环比上升1.1%。这一结果再次超出了此前大多数经济机构和专家的预测。
究竟哪些因素导致11月份CPI在“国16条”出台后仍大幅走高?国家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的政策何时见效?明年物价走势又将呈现怎样态势?加息的“靴子”几时落下?对于这些疑问,数据发布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以及各方面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作出分析和预判。
CPI同比“破5”
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
就11月份CPI同比“破5”,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造成11月份CPI同比创两年多来新高的主要因素。
从同比指数构成来看,11月份食品类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4%;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8%,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8%。从环比指数构成来看,也是如此。食品类、居住类和衣着类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1.8%和1.6%,分别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7个、0.3个和0.1个百分点。
虽然食品类、居住类价格上涨主导近几个月来CPI同比持续上升,但也应警惕非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说,非食品价格的跳涨也是11月物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1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拉动CPI上涨1.26个百分点。他认为,未来除了继续维持现有的食品价格调控机制以外,还需要在非食品领域加强调控管理,抑制物价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政策显效有时滞
12月CPI或将回落
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了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16条措施,各地从11月20日开始执行。不过,由于稳定价格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价格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效果尚需一段时间,这也是11月份CPI同比涨幅不降反升的原因。
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由于10月份、11月份开始进入冬季,鲜活农产品供应相对减少,季节性消费相对增加,加之前期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所以反映在CPI上仍然是上涨的。另外,一些政策措施如免收鲜活农产品通行费,是从12月1日起才开始全面实施的,因此,政策效果还没有在11月份的CPI上反映出来。该人士还表示,16条措施有些是中长期的,比如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建立社会保障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法规等,这些措施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12月份物价走势,多数分析机构表示会“有所回落”。 据商务部监测,11月29日-12月5日,36个大中城市中,有18个城市蔬菜价格下降幅度超过了15%。全国蔬菜价格涨幅11月份也比10月份回落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市场供应增加了5.9%。
对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表态,大多分析机构都认为,政府强有力的调控,特别是对食品价格干预实施,将有效压制物价上涨。加上翘尾因素消失,预计12月份CPI涨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