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最近表示,目前物价上涨很难用国内食品市场供需来解释,今年仍是一个丰收年,秋粮达到历史最高产量,国内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较为稳定。因此,价格高企主要还是由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起的输入性通胀。此外,预期也推动了国内物价上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世界流动性增加预期就形成了,紧接着形成中国外汇资本流入预期,从而导致通胀预期增大,这也会影响国内价格,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输入性的。
不过,他认为中国不会出现像2006年~2008年那样的高额通货膨胀,世界粮价涨价没有那时剧烈,而且世界经济流动性也没有那时强。即便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出的货币也不会很多,因为如今货币周转速度已经大大减慢,这对于政府目前控制通胀的政策调整,是一个利好消息。
此外,他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GDP有望实现10%以上的增长,2011年GDP会保持在8%~9%的水平。这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热到足够导致高通胀的程度”,既然价格上涨不是由全面过热引起,也就不需要全面严厉的紧缩政策。
单月突破5%的涨幅也许还不足以说明物价的长期趋势。但分析人士称,进入2010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明显增加。另外,长期以来务农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向工业单向流动,这一失衡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所以,此轮物价上涨也有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回归等长期因素。
有专家建议,我国亟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蔬菜规划,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