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专家争辩“加息”时机
CPI涨幅创新高引发了加息预期。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就称,“加息刻不容缓”,甚至政府应尽快大幅度加息。该机构预测,明年上半年我国CPI在4.5%左右,这是因为粮食周期长,价格不容易下来,同时非食品价格会开始有比较快的增长。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测,明年一季度CPI将在4%以上,因此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这样可以表明决策层坚决打击通胀的决心,同时还有利于遏制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预测,明年我国CPI将上涨3.3%。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介绍,自1998年以来,国内物价经历了3次大幅上涨,CPI峰值分别为5.3%(2004年8、9月)、8.3%(2008年3月),以及从今年5月以来至今的5%。不过,他并不认同“物价涨了就是通胀,通胀就找货币政策”的观点。
“导致病人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你不能把所有发烧都当感冒来治。抑制物价上涨也需要‘对症下药’。”他表示,物价变动也是由多种成因造成的,其中大多数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基本无关,因此,既不能用“通胀”或“通缩”冠之,也不应对CPI变动简单地采取对应的货币政策。
王国刚强调,当前物价上涨并非通货膨胀,不是说不要治理这种物价上涨,而是要运用能够治理的方式来治理。在前些年的几轮物价上涨中,应对措施主要是财政政策。这一次,国务院出台的稳定物价政策也是集中运用财政和行政措施。
他还认为,目前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资源类产品价格上行是客观趋势。国内宏观调控的目标不在于抑制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在于熨平这种价格上涨走势,以防价格上涨过快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从这个角度上看,问题不在于“治理”,而在于“熨平”。他对明年物价走势的预测是“前高后低”。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也表示要谨慎加息。他认为,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和成本的推动,而不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传统通胀形成的机制,因此有一定的短期性。“只要农产品价格能控制住,CPI就能够回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