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毫无疑问,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定会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分配、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等,所有涉及民生的问题都会提到议事日程上。
记得在本届政府履职之初,就将改善民生确立为执政要义。近10年来,虽然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不减,GDP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社会财富呈现井喷,中国人的日子确实“越来越好”。但是另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两极分化凸显,几近峰值,占社会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遇并不乐观。
对于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高还是低,尚存争议。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中,可以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宋晓梧曾任劳动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体改委分配和社会保障司司长,他的实证研究表明,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职工不缴社保费;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涨工资,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的收入差距目前在20倍以上;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在6倍以上;加之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0%要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企业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显然是下降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传媒工具,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在农贸市场收摊时捡拾菜叶、无力承担病儿昂贵的医药费、三代同堂根本买不起房的人……另一面却是,4岁女孩几十万元的生日宴、购置千万元的顶级轿车、6600万元的企业高管年薪……
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何如此巨大?有人说,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富余农民进城,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你不干总有人干”,所以压低了劳工价格。一位知名的海外学者甚至口出狂言: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无情,普通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大量被精英集团占有的现状必须“忍着”。还有人说,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之所在,提高他们的工资,反而是“自损国力”。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