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笔者看来,央行首先动用的政策工具应是提高准备金率,而是否加息或许要依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的通胀形势而定。也就是说,可能的加息时点在明年1月中旬和春节期间。加息时点延后的原因在于,加息对于抑制食品价格高企效果有限,中央更主要倚重行政手段来管控物价,以及12月份CPI可能有所回落。此外,海外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也继续对中国的利率政策形成压制,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银行间利率差已处历史高位。
笔者同时认为,一旦央行再次加息,可能连续3至4次,利率最高提高1个百分点。而且,明年上半年紧缩的力度明显大于下半年,因为明年上半年CPI压力较大。翘尾因素集中在1月和6月,考虑到CPI环比上升趋势,明年CPI高点可能在二季度出现。
经济学家巴曙松预期,2011年及未来一段更长时期内,中国通胀率的中枢将有所提升,试图回归2%至3%的目标客观上不太现实,也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等方向相悖。整体判断,2011年的通胀中间值可能在4%至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约为上下1%,通胀峰值在个别月份可能突破5%,甚至6%,但仍难以突破8.7%的高水平。
瑞银证券判断,明年通胀攀升,但仍然可控。到目前为止,通胀率仍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核心”通胀仍然较低。与2007年不同,当前实体经济并没有“过热”。但在全球实施量化宽松、利率水平较低以及通胀预期上升的环境中,央行将不得不收紧流动性、提高利率,并设定一个较低的贷款增长目标,以控制通胀。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