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
2011年的货币政策如何定位?具体的调控幅度如何把握?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成为目前宏观经济争论的核心。这些争论不仅反映了目前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的困境,也提供了我们对加息权衡的思路。
2011年货币政策总体定位
存在巨大弹性空间
在总体政策定位上,虽然业内存在“宽松”向“稳健”转向的共识,但分歧依然广泛存在。分歧主要来源于在“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这几大目标之间如何权衡。如果将“控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而将“调结构”、“保增长”纳入次要目标,那么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全面转向。如果将“调结构”作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忍受由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价格释放和增长放缓,货币政策就必须为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而进行谋划。如果考虑外部经济的逆转以及本国经济可能的回落,那么增长问题可能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结构调整的力度和货币回收的规模将大打折扣。
因此,货币政策虽然必然在回归常态化中出现转向,但货币政策的总体定位却依然存在巨大的弹性空间。这种弹性空间依赖于我们对于以下问题的回答:1)2011年总体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依然保持在相对平衡的路径上运行,经济回落是否会超越政府的容忍范围?2)通胀是否会持续,进一步冲击政府和民众的容忍度;3)“调结构”是否是2011年的首要目标,政府将按照何种方式全面展开“十二五规划”?
即使明确了2011年货币政策“中性定位、稳健操作”的总体取向,但对于中性定位的内涵却存在很大的差别,由此得出的信贷规模、货币供应总量、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也存在巨大差异。要明确一种中性定位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必须要明确几个参数:1)政府的通胀目标与通胀预期水平;2)潜在增长速度和未来的增长速度;3)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异情况;4)货币存量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冲击程度。
而对于这些参数的测算涉及到以下几个大问题的争论:第一,中国货币当局的通胀目标是否应当提高?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结构是否大大降低了对通胀的容忍度?第二,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产出缺口将发生如何的变化,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什么区间?第三,通胀预期的变化以及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是否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进一步变异?第四,资本市场的货币存量是否会在资本市场的变化下产生强烈的外溢效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