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明
买到假冒伪劣食物有两种心情,一是气愤,二是惶恐。气愤的是造假者的道德沦丧、监管者的责任缺失;惶恐的是花钱买来了伤害,今后可能还会继续。
一枚鸡蛋,磕开倒入碗中,蛋清竟然绿莹莹的,还有水果饮料的味道。看看蛋黄与蛋壳,没发现异样。确定无疑,假鸡蛋再次出现。之前的一个早晨,吃过一个半煮鸡蛋,剩下了半个,蛋清在两天后变得透亮,且坚硬无比。至今还在疑惑,下肚的那些鸡蛋是否会与肠胃过意不去。
一块血豆腐,用菜刀切块时,竟然切它不下。这物件韧性十足,像是切不断的胶皮。简单的生活经验告知,这是假货。气呼呼地赶到集贸市场理论,人家笑着说,可能有胶性,给你换块好的。事情就这么忍气吞声地了了,人家也许就是瞅准了消费者的这种弱点。
一袋面粉,好几个月之前买的,剩下的几斤一直没吃。夏季过完之后想到了它。心想这下完了,面粉肯定坏了,浪费粮食真是不应该。自责的时候打开面袋,惊奇地发现,其中的面粉竟安然无恙,没长虫子,也没长面絮絮。此状应该高兴,但一细想却是恼怒丛生,这么长时间面粉不变质,其中一定加了不少添加剂!
类似的事情其他人肯定也曾遇见。这些越来越多的吃亏上当,呼唤着我们的消费环境、生存环境亟待改善。消费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人类生存的必须,这一个环节的造假作弊,对消费者的身心打击是双重的。
客观地说,尽管不少管理部门成绩斐然,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其打击力度远不足以令消费者欣慰、令造假售假者畏惧。放心的消费环境似乎离我们还比较遥远。当然,从源头上消灭假冒伪劣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并非一两个部门、一个时期而毕其功于一役。造假者犹如老鼠,哪有漏洞往哪里钻。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在阵痛中惊醒,在愤怒中行动好了,再遇此事就无情举报,未遇伤害要提前预防,见到“老鼠”就人人喊打,社会的清平、大众利益的真正维护,必须依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成。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