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要乐观看待,首先是因为这种大学生和民工的工资接近,毕竟只是起薪阶段,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且在大学生身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体现。任何人都该对这个事实有信心,而这也是教育的长远价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提供了几组数据: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之间的薪酬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社会因素,农民工工资能逐年提高而不是逐渐降低,至少说明了社会对劳动的尊重,中国的劳动力比以前值钱了。至于大学生的起薪低,首先是刚进入社会的学子不具备社会最需要的能力,即便他们有了多年苦读的经历,或者因此不屑于低级劳动,但这都不是起薪高的理由,就像之前北京为了规范病人的护理,取消了以往的护工,改由护士完成病人的护理。虽然为此调高了护理费用,但护士并不情愿,因为拿了大学本科学历之后怎么能去伺候病人?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在,想彻底消除这种脱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低端的、对知识需求不高的职业,肯定要多于高端的、对知识绝对依从的职业,更何况,我们社会的经济基础还没强大到仅仅为了尊重知识,而不是需要知识,人为地为大学生设置可观薪金的程度,市场的需求在现今就是无情的铁律。
之所以说要乐观看待,首先是因为这种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工资接近,毕竟只是起薪阶段,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且在大学生身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体现。任何人都该对这个事实有信心,而这也是教育的长远价值。那么,在这个长远价值体现之前,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就是社会文明门槛和民众自身素养的提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遍,最直接也是最迅速受益的应该是社会的整体素质,让每个角落都留下教育的痕迹,这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时,必须夯实的基础之一。
有学者担心,大学生与农民工的起薪接近会导致“读书无用论”再起,这种短视的行为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任何一次“投入产出”的不合算都可能成为其诱因,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种对教育,对知识的尊重,崇尚。人们总是谈论富贵,其实“富”与“贵”是有差距的,富是物质财产的占领,贵是精神财富的拥有,后者才是值得尊重的,才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最终预期,这个概念不强调,不普及,就难以避免“读书无用”的短视行为,当然了,这种短视的后果,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洁方式。(佟彤)
责任编辑:cprpw